当前位置:首页 > 让书香飘进孩子们的心里
让书香飘进孩子们的心里
内容摘要:
现在有很多学生还没有对课外阅读真正感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最好做到:培养学生健康情趣,训练独立阅读能力,开展研究性阅读,创设阅读活动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从而让书香飘进孩子们的心田里。 关键词: 方法 情趣 书香氛围 研究性
《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朱熹曾经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笔者就此问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真正对阅读感兴趣,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那该如何让书香飘进孩子们的心田里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说的便是课内要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基本的学习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受益于课外”。 1.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决定着阅读质量和效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品质。
① 专注投入:阅读时能全神贯注,自觉排除外界干扰,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沉浸在书中所描绘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型的阅读模式能较好
地吸引学生长久的注意力。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首先,确定研究专题。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了解了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筛选出两个研究专题:一是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何能成功?二是《三国演义》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试以本文为例,对本文人物进行分析,对人物作中肯评价,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两个研究专题,任选一题。 一时间,课堂上的研究气氛极其浓厚。在汇报交流时,学生踊跃上台,各抒己见,分析得头头是道,有的甚至还引用了《三国》中的其他章节的内容以充实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又趁机引导学生把探求的视角拓展到课外:你对三国中的人物还想不想了解得更全面、深刻?课外去阅读三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评评他的功过得失。学生兴趣盎然,读得津津有味。
② 善于质疑,善于思考:“学贵有疑”,的确,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能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思考、审视书中的内容,并会质疑,敢于质疑,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③ 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确,“有一千人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应改变“一言堂”或“尖子包干”的局面,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创造性见解。这是对个性的尊重,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④ 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说:“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学生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课外阅读质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经常主动读书的习惯;勤查工具书、查找资料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2.指导读书方法
结合阅读教学,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学法,使学生能用系列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主要有这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① 浏览性阅读: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当然,浏览并不等于走马观花,而是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一般适用于浅显易懂的文章、报刊、通俗读物,或在收集资料时运用。
② 吸收性阅读:即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关键是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议论。一般适用于知识读物。
③ 细品型阅读: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对重点段精心地阅读,从作者对篇章结构、字词句的品味、思想情感的体会中学到方法,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适用于名篇佳作的阅读。 3、指导记录方法
(1) 提纲笔记。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写成内容提要或理成结构提纲。 (2) 摘录笔记。如:优美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摘录时要忠于原文,注明出处。
(3) 心得体会,即读后感。要求可低些,写时只要抓住原文的要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即可。
二、培养健康阅读情趣 1.改革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靠的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以深厚的情感温润人,以深刻的哲理折服人。而传统阅读教学,违背语文教育规律,从最初的“一讲到底”到后来的“一问到底”,再到近来的“一练到底”,无不是破坏了文章的整体
美,无不是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兴趣,哪来的动力?对此,我们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大力开展阅读教学改革实验,构建“感悟型”、“自主探究型”语文教学体系,还语文以情趣和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2.“趣”字带头,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只有是学生自己需要的,阅读才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 ① 设疑诱读法
主要针对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可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起他们迫切阅读的好奇心。
② 名人效应法
有些优秀的读物在历史上或当今社会影响较大,不少名人读过,并给予评价,有的媒体也作过推介,教师可把这些评价或推介材料介绍给学生,借用名人和媒体效应增强读物的吸引力,如推荐《聊斋志异》可借用郭沫若对它的评价:“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推荐《少儿百科全书》,则让学生阅读《小学语文报》上的推荐文章。 ③ 欣赏精彩片断法
欣赏作品中一个优秀的段落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断,也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可通过录音欣赏,或教师、学生有感情、有感悟地朗读等方式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介绍《朱自清文选》就可绘声绘色地朗读《春》中精彩的一段描写,推荐《水浒传》朗读“鲁智深倒拔垂柳”的片断,就会把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