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高班练习三
初二语文练习三
一、课内知识讲解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6——11节,回答 1.长妈妈为什么极其郑重其事地叮嘱“我”,“明天”清早第一句就得说:“阿妈,恭喜恭喜!”? 2.第7节中的“顺流顺流”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话中看到长妈妈的什么品质?
3.在8、9小节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长妈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4.长妈妈为什么要连说3个“恭喜恭喜”,而且作者还加上了3个感叹号,这是不是太罗嗦了?
5.这段文字中写到“我”的感受和反应是:“不耐烦”“惊异”“大吃一惊”“(觉得)磨难总算已经受完”,这有什么作用?
6.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几段的内容。
(二)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理解。
(三)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有两联运用了对偶句式,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
A.首联借“齐鲁青未了”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B.颔联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颈联抓住“生曾云”“入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写的是实景。
D.尾联写出诗人已经登上泰山极顶后“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写的也是实景。
1
三、比较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①
(乙)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
②
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
③
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5],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方渡者九人:……
注释: ①漫灭:磨灭看不清。②跽(jì)两膝跪着,上身挺直。③哂(shěn):微笑。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尝贻余核舟一( ) ②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 ) ..2.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 学而不思则罔 ..B.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以手捧膝作缠结状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D.若将渡而无意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⑵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
4.“核舟”和“罗汉渡江画”不仅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而且刻画出了“神”:如“黄鲁直”
“ ”, “戴笠携杖”的罗汉“ ”等,都将人物刻画得 .。(填一成语) 四、课外阅读
?柿把儿?老师
①他姓赵,个子很矮,比拿破仑肯定还矮几厘米。满脸的青春美丽痘。小小的眼睛上罩副近视镜。厚厚的嘴唇上蓄着两撇小胡子。 ②第一堂语文课,他自我介绍说:?我嘛,就这副尊容,是吧!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是吧!?就那一堂课,有心的同学做了次不完全统计,他总共说了180个?是吧?,平均每分钟4个。于是大家暗地里叫他?是吧?老师。因?是吧?与?柿把?谐音,而这里多的是柿子,所以,大家就管他叫?柿把儿?老师。 ③以后上课,他在上面说一个?是吧?,同学们在下面学一下。有时,他还没说?是吧?,同学们就先说了。他很生气,却不好发作。谁叫他满嘴?是吧?呢?有一次,他真的生了气,
2
一甩教鞭训斥大家:?以后,只许老师说‘是吧’,不许你们说‘是吧’,谁再说‘是吧’,就滚出去。??柿把儿?老师从来没发过这么大的火,这一下把大家给镇住了,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谁料,他最后又来了一个?是吧?!教室里?哄?的一声又笑成一片。气得他那两撇小胡子一抖一抖的。这时候下课铃响了,他走出教室时,向同学们告别,竟说?老师再见!?同学们嘴张开了,还没出声,?哄?地又笑了。 ④他的课确实讲得不好,甚至可以说讲得比较糟。每堂课都在嘻嘻哈哈中结束,他走时,鼻尖上尽是细细的汗珠。可他的写作水平却出奇地好。还是市作协的会员呢!同学们常在报纸杂志上读到他的大作。老实说,在同学们心中的某个角落还装着对他的敬意呢!
⑤他在爱情上是失败的。快30岁的人了,还孑然一身,听说谈过的不少,可没一个成功的。近日,又有好心人给他介绍了一位,是文学青年,长得特俊,还是某局长大人的千金。姑娘因喜欢他的文章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他。他还有啥说的?连别的老师都说:?这家伙艳福不浅啊!?姑娘有个条件,要把他调到某局办公室,以后朝政界发展,前途大大的。这哪里是条件呀,分明是千载难逢的美事一桩。他倒好,说要考虑考虑。
⑥那一天,姑娘笑盈盈飘进他的寒舍来打探结果。他望了姑娘一眼,低下头说:?我还是爱我的学生,我不能离开我的学生,离开他们,我就失去灵感了。是吧!?听了他的话,姑娘气红了脸,大喝一声:?去你的‘是吧’吧!?说着转过身?噔噔噔?走了。他望着姑娘灵动的背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可终于没有流出来。
⑦同学们知道这件事个个感动得直流泪,真想把?柿把儿?老师亲两口。 ⑧第二天,?柿把儿?老师去上课,发现讲桌上亭亭玉立着一个花瓶,瓶里插着一把鲜艳的野花,花茎上系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赵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爱你,我们不能没有你。我们不再叫你‘柿把儿’老师了,我们以后要好好听你的课!?
⑨?柿把儿?老师痴痴地望着纸条,眼睛眨也不眨,半天说不出一个字。只是那两撇小胡子在剧烈地抖动。突然嘴一张,进出两个字:?是吧!?听了他的话,班里 。 1、解释小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
孑然一身: 爱屋及乌: 2、这篇小说在第①段运用的描写手法属于 3、小说的题目设为“‘柿把儿’老师”。有什么好处?
4、小说前半部分写了老师的种种“丑”的行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同学们知道这件事个个感动得直流泪”,“这件事”指什么事?
6、联系全文,在第⑨段的横线上补充同学们的反应。
3
初二语文练习三
一、课内知识讲解 《阿长与山海经》
1、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别人孩子解决疑难。 2、情感
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
儿时的眼光——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
写作时的眼光——含蓄的,在写作时包含同情与怀念。 3、重点问题
(1)前文对阿长的描写显然是带着贬义的,为什么这样写?
“憎恶”和“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却流露了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面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轻守寡,非常不幸,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着同情。
(2)伟大的神力体现在哪里?
A、热心,肯做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 B、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C、把我的事放在心上,关心我。
(3)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怎样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绐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想象中更觉得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此前写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确实感到她有“伟大的神力”了。
此后再写买来了《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的令人尊敬而又感激,她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二、课内阅读 (一)
1.因为长妈妈坚信这样做,新的一年就能够“顺顺流流” 2.顺当的意思/真诚善良 3.“立即伸出臂膀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表现了她急切等待“我”说句祝福的话的心情。
4.不是,这充分显现了长妈妈对“我”向她祝福的喜悦心情,同时她也由衷地祝福我,表达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与长妈妈的郑重其事形成强烈的对比,写出了我急切地盼望过新年,真切地反映了儿童心理,使人感到亲切,为后文作铺垫。
4
6.长妈妈郑重地嘱咐我向她祝福并愉快地接受“我”的祝福。 (二) 1、望1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此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或: 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诗人将主观感情“移情”或“拟人化”到花鸟身上,使花鸟亦含悲,更显人的悲伤。2分
(三)1、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1分) 2、D 三、
1、赠送 ; 遇到、碰到
2、C(A没有/困惑;B相似/通“嘱”,嘱咐;D表示转折/表示并列) 3、(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得分点:比、隐、卷底,错一个扣1分,共2分,扣完为止)
(2)一双鞋脱放在在脚边,回头微笑。(得分点:屦、置、顾,错一个扣1分,共2分,扣完为止)
4、如有所语;若将渡而无意者;栩栩如生(神形毕备、惟妙惟肖)
译文: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约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双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 四、
1.孑然一身:独身一人。爱屋及乌:乌,乌鸦。因为爱上一个人而连带喜爱他屋顶上的乌鸦。比喻因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与他有关的人或事物。 2.肖像描写(外貌描写)。
3.因为老师讲话常带口头语“是吧”,“是吧”又与“柿把”谐音。用“‘柿把儿’老师”为题,既概括了人物特点,又诙谐、幽默,容易引起读者注意,激发阕读兴趣。 4.作者这样写老师的“丑”,是为下文表现老师的“美”作铺垫,是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为下文蓄势。
5.这件事指的是“柿把儿”老师为了他爱的学生。放弃了来之不易的爱情,也放弃了一个升迁的机会。
6.示例: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笑。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