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五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十三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
(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
3.调查报告的主要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了把它们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反映出来,可以对它们进行专题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这就是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
(2)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跟上种类型相反,这是针对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调查,以揭示这一问题的种种现象和深层原因为主要目的调查报告。它的主要功能是揭露和批判,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这是针对社会现实中某种新近产生或新近有了长足发展的事物而写的调查报告。在现实社会中,新生事物总是不断涌现的。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就是全面报道某一新生事物的产生背景、情况和特点,分析它的性质和意义,指出它的发展规律和前景。
(4)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
这是针对一些社会情况所写的调查报告。这里所说的社会情况,主要是指社会风气、百姓意愿、婚恋赡养、衣食住行等群众生活各方面的基本情况。
4.调查报告的形式结构
从外部形式上看,调查报告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 (1)标题有单标题、双标题两种形式。 (2)前言有提要式、交代式、问题式三种形式。
(3)主体部分有用观点串联材料、以材料的性质归类分层、以调查过程的不同阶段自然形成层次三种形式。
(4)结尾部分常显示作者的观点,对主体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升华,常见的写法有下列三种:①概括全文,明确主旨;②指出问题,启发思考;③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解题技巧】
1.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1)边浏览,边思考,边勾画。迅速浏览各则材料,思考命题者为什么将这几则材料放在一起考查,同时,要勾画各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点。如新闻的陈述主体、陈述的侧重点、新闻的价值信息点等。
(2)读完后,再思考这几则材料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2.客观选择题解题策略
第一步:细读文,细读图,细读选项。细读文指在读文时能读出文本的陈述重点,读出文本的细节之处;细读图就是能读出各类图标中蕴含的各种信息点;细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命题的侧重点。
第二步:细对细查。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而确定答案。
(2018·河南八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标★的为本考向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附图:
“二十四节气”图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
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有机联系。
解析 “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错,材料
二中的表述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D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使得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 日、23日,下半年在6日、21日,前后相差1~2天。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失去指导功能。
D.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解析 B项,根据图表可知,应该是“下半年在8日、23日,上半年在6日、21日”。C项,“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失去指导功能”错,材料二中说“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E项,“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必定”一词说法绝对。
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材料三”“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去文中筛选信息,如“项目的尽快落地……”“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整合作答即可。
答案 ①使项目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②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③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考向二 概括、分析、评价材料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由三至四则文字、图表材料组成,信息量大。高考命题时,往往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评价,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
【例】(2017·全国卷Ⅰ)(文本见本考点考向一“例”)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BC )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