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科学导论辅导讲义

地理科学导论辅导讲义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2:57:33

②与太阳辐射能或太阳辐射能转换的能量的梯度变化有关; ③沿某一方向有规律的梯度变化,呈条带状分布; ④都是较大尺度时空范围的现象 6、非地带性﹙2008年考题﹚☆☆

除三维地带性以外,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其他特征,通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非地带性不呈带状分布,地球内能起主导作用。

非地带性既有大尺度的分异,也有小尺度的分异。 (一)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①地壳物质组成引起的非地带性 ②海陆分布的非地带性 ③地壳起伏的非地带性

④火山、地震、地热、温泉的非地带性

(二)非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①资源条件,为人类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工业生产和布局。 ②环境条件,为农业、旅游提供资源条件。

③灾害性破坏: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7、区位理论﹙2008年考题﹚☆☆

是关于人类社会事务的空间位置及结构的理论。最根本的特征是人类对某项事物位置、空间关系的选择或设计,这是它与环境空间的根本区别。它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 (一)区位的概念与特点 区位 :分布的地区或地点。

区位的特点:空间性、结构性、环境性、文化性。 (二)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古典区位论:杜能和韦伯的生产地区位论,以节省运费实现成本最小为目标。 近代区位论:空间结构与市场区位论,包括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理论”、赖利的“零售业引力模型”、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帕兰特的“商业区位”、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利润最大为目标。

现代区位论:研究领域宽泛,影响因素多元,追求的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三)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①尺度观 ②时序观 ③行为观 ④场势观 ⑤结构观

8、农业区位论﹙2008年考题﹚☆☆ ⑴杜能圈

①农产品纯收益随与市场的距离增大而下降。 ②土地利用类型随与市场的距离增大而改变。

③农业区位布局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一圈——自由农业带。第二圈——林业带。第三、四、五圈都是集约程度逐渐降低的作物轮作区。第六圈是粗放的畜牧业带。

13

⑵对理想状态下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还进行过三种修正

①市中心城市附近有可航河流或小城市的出现对圈层结构的改变。 ②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土质影响)对圈层结构的改变。 ③市场谷价影响对圈层结构的改变。 ⑶农业区位论的应用与实践

①乔纳森以西北欧为中心也划分出七大农业地带。 ②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的圈层结构研究 9、工业区位论﹙2008年考题﹚☆☆

工业区位论由韦伯创立,他在研究工业区位时,采用了与杜能相类似的方法,从简单假设开始,在假定气候、种族、技术、政治制度、政策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抽象地分析生产分配过程,以求推导出纯区位规则,他认为影响生产分布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燃料费用、劳动成本、运费及集聚等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择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方,运费起着决定作用。工资影响可以引起运费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使运费、工资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集聚作用三者关系中需求最佳区位,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这就是韦伯区位论的基本思想。 10、市场区位论 ①廖什市场区位论 以最大利润为原则。 市场区及市场网:通过需求圆锥体分析导出区位空间均衡时的最佳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蜂窝状结构。 ②帕兰德区位论

从空间竞争分析商业市场地域。提出地方价格的漏斗状模型。

地方价格在运费与距离成比例时,随距离增加,销售递减,依此划分市场区域。 11、知识经济时代区位论面临的挑战☆

①产品制造模式由大批量、标准化的刚性生产转变为小批量的柔性生产,生产活动的组织由大规模集中生产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在地域空间上分散的、国际化生产方式。

②信息传输技术发展,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方式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的经济活动出现,使运输、集聚、市场、原料等区位要素的地位降低,而知识、技术、智力等区位要素地位提高。

③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使传统的经济区位论面临严峻的挑战。

④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研究引起重视,特别是企业研发中心(R&D)的区位问题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12、非产业区位☆

非产业区位是指非生产活动的位置选择,如住宅区位、办公区位、学校区位、公共设施区位等。

区位选择的主体不是企业的经营者,而是市民或城市公共事业的管理者。 更多地注重环境因子和行为因子、人文社会因子的作用。 (一)住宅区位

⑴住宅区位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房屋的价格和居民的收入驱动和制约不同收入阶层住宅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异。

②交通因素:决定居住的便利性。

14

③环境因素:决定居住地的舒适性。

④人文因素:决定安全状况、文化氛围等。 ⑵择居行为理论 ①过滤论 ②互换论

③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二)办公区位 商务办公区位。

城市或区域的公共管理机构区位,考虑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三)学校区位

中小学教育区位以方便居民子女就近入学为目的,选择在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的中心地建立学校。

大学的区位郊区化、集聚化、规模化趋势明显。 (四)公共设施区位

公共设施区位是指城市公益事业单位的位置选择和网络布局。

最小化原则:公共设施离服务对象的总距离最小化,最大限度接近服务对象。 最大化原则:实现设施网络覆盖的人口数量最大,覆盖和保护的财产价值最大。 13、中心地理论﹙2008年考题﹚☆☆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

中心地理论思想适用于商业、管理、服务、科技文教等一切从中心向周边辐射的行业。

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各行各业的服务管理网络设计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一)理论模式

中心地提供货物或服务的空间服务范围,其上限是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下限是保持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最短距离,称为“需求门槛距离”。 中心地理论揭示了人类服务性事物的基本空间规律:具有中心地职能的机构位于服务管理对象的中心,以等级地六角形镶嵌存在。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大,低级中心地数量多,服务范围小。 中心地形成市场原则(K=3)(适用于商业布局)、交通原则(K=4)(适用于城市布局)、行政原则(K=7)(适用于行政区划和区域管理布局)等三种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式。

(二)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20世纪4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学者对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验证。克里斯泰勒被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在荷兰、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区域开发、国土开发与整治、城市体系规划、商业布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4、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 ㈠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于空间存在不同的差异、不同场势,形成空间移动和交换,即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空间结构关系。 物质或信息通过自身运动,借助交通、通讯、媒体进行空间扩散。 (二)空间扩散

15

①传染扩散

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细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②等级扩散

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③移动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15、行为地理学理论﹙2000年考题﹚☆ ㈠行为地理学概述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工作者借鉴心理学、行为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人文地理学研究范畴开辟的新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人类行为角度采用非规范和非机械的整体方法,研究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规律。这些规律能从人的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与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实质,一弥补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事项空间分布规律的缺陷和不足。 ㈡行为地理学基本概念

①环境知觉是人类在对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环境知觉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对环境知觉的程度影响着人类的决策和行为。

②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于大脑后的认识,是人对地理环境识记再现的一种形态。

③地理物象是地理环境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是人们对周围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或了解,并经过稳定性思维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直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的形成基础。

④环境认知体系是描写环境认知方式和内容的结构体系,是1980年英国学者格尔德提出的。他认为,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客观环境和行为环境,两种环境影响着决策和行为。从个人的地理物象中可以发现个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评价和选择能力;从群体的地理物象中可以总结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评价,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程度。

⑤认知地图是以地理物象为基础,人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图像。也就是人心目中的空间形象,主观世界的空间。

⑥空间偏好 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好恶直接影响人对环境认识的客观性。

乡土偏好:偏好家乡,追求环境条件好的地方,追求经济条件好收入高的地区。 显示空间偏好:人对突出明显的空间构造的偏好。与空间的规模、知名度、信誉、声望、引人注目程度等因素有关。 16、时间地理学

地理过程由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对象主体尺度三大系列组成。 时间地理过程的二维、三维表示。 空间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时间来解决。 17、区域与区域研究 (一)区域的概念

16

搜索更多关于: 地理科学导论辅导讲义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②与太阳辐射能或太阳辐射能转换的能量的梯度变化有关; ③沿某一方向有规律的梯度变化,呈条带状分布; ④都是较大尺度时空范围的现象 6、非地带性﹙2008年考题﹚☆☆ 除三维地带性以外,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其他特征,通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非地带性不呈带状分布,地球内能起主导作用。 非地带性既有大尺度的分异,也有小尺度的分异。 (一)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①地壳物质组成引起的非地带性 ②海陆分布的非地带性 ③地壳起伏的非地带性 ④火山、地震、地热、温泉的非地带性 (二)非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①资源条件,为人类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工业生产和布局。 ②环境条件,为农业、旅游提供资源条件。 ③灾害性破坏: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7、区位理论﹙2008年考题﹚☆☆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