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理学教案
等。
对于血细胞生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应作详细讲述,了解它的生理特性才能更好地说明它所具备的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主要讲述它的悬浮稳定性,也就是红细胞在正常血液中存在的状态,可结合临床血沉的概念及血沉异常时的病因等进行讲述,同时联系对血液粘滞性的影响。在讲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时,重点讲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作用。可先提出问题:人由平原进入高原地区的时候,空气中的氧分压下降,此时,人体如何满足自身对氧的需求?然后再由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输氧,因此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氧运输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红细胞的数量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这样引出经EPO这种物质,接着再介绍EPO产生的部位,结合EPO对红细胞生成调节的反馈图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作进一步的讲述。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鞭等教具,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讲清疑点。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多提问题,可采用自问自答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教学课程的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 2.缓冲酸碱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4.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3min)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5min) 1.水,O2,CO2 2.低分子物质 3.血浆蛋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30min) (一)血液的比重 (二)血液的粘度 ★(三)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①渗透现象(图示:渗透现象) ②渗透压
21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Na+,Cl-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图示:血浆渗透压的对水平衡的调节)
(四)血浆的pH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造血过程的调节(5min)
1.血细胞的分化过程 2.造血过程的调节 二.红细胞生理(35min)
(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2min)
1.数量 2.形态结构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5min)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①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②红细胞沉降率
③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因素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图示: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溶液中的形态) 2.红细胞的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调节(17min)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辅助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图示: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2)雄激素
六、小结
本次课重点内容在血浆的渗透压及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促红素对红细胞生成的反馈性调
22
节。血浆渗透压的对水分的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分的转移方向是由低渗区向高渗区转移,从而引起水分在机体的重新分布,影响到细胞,组织的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重点要求掌握的是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并且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红细胞所存在的血浆中各种血浆蛋白含量及比例的变化,其中白蛋白含量减少,如肝脏疾病的时候,红细胞叠连增加,悬浮稳定性下降,反之则悬浮稳定性增强。EPO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大家把握一点,就是引起机体缺氧的因素同时也将刺激EPO的生成,存在有一个负反馈性的调节 七、课外作业
1.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3.贫血或缺氧时红细胞生成增加的机理是什么?
八、参考资料
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庆伟,等 医用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Guyton A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WB Saunders Co, Philadelphia, 2000
5.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0th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99
23
第三章 血液生理(二) 第13-14 课时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章节 课 题 第三章 血液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白细胞生理:5分钟 血小板生理:5分钟 生理性止血:15分钟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15分钟 血液凝固:30分钟 生理学 课时 2学时(80分钟) 学时分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凝血因子;影响凝血的因素 2.熟悉生理性止血过程。
3.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2.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系统。
难点:
血液凝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过程。 疑点:血液凝固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对上一次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复习,在红细胞的调节之后接下去介绍另两种血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只作简单的介绍,这一部分内容在微生物,病理及免疫中都将会更加详细地分类进行学习。血小板与血液凝固关系密切,因而对内容讲述的顺序进行调整,把血小板这一部分内容全部归到生理性止血一节中讲述。生理性止血过程及血液凝固过程是本次课的重点难点,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讲述中由平时常见的现象出血开始讲述,引出生理性止血的概念,然后对生理性止血的三个阶段进行描述,由此提出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在血液凝固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过渡到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的介绍。强调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释放反应是个连续的过程,并与它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功能相适应。
在对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只有产生了牢固的血凝块才是真正的止血,才是起到真正的止血,由此提出问题,血凝块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液凝固是血液由能够流动的凝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过程。对这个概念的介绍应着重强调一点,血液凝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