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
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1937年的一部多幕话剧。剧中每个人物都极具鲜活的个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状态中,以各自的方式与他人发生着联系。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幢底层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运,剧中刻画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堕落的女性、穷困潦倒的教员、失去儿子的老报贩等人物。这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本文通过戏剧情节的展开,对主人公匡复所产生的情感变化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戏剧人物 夏衍作品 多幕剧本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编剧。浙江余杭人,本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早年留学日本,三十年代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创作了许多话剧和电影剧本。夏衍是一位十分多产的作家,一生发表的作品无数,其中有小说、戏剧,诗歌等,这些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
1937年,经过潜心思考,夏衍创作了多幕剧《上海屋檐下》。尽管中日战争爆发在即,该剧本身并未涉及政治性很强的事件,而是通过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理特征,透视出文化背景,传达出新时代即将到来的信息。上海屋檐下剧中每个人物都极具鲜活的个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状态中,以各自的方式与他人发生着联系。南方夏初的雨季,阴雨连绵,周天晦暗,空气沉闷,因此时梅子正熟,故称“梅雨”。《上海屋檐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小人物在动荡不安的处境中的苦闷、悲伤和希望。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幢底层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运,剧中刻画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堕落的女性、穷困潦倒的教员、失去儿子的老报贩等人物。这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和顽强。
被捕入狱的革命者匡复,八年后重获自由,来到好友林志成家,向他询问托其照管的妻女的下落。而此时,林志成因听说匡复已死,故已与匡妻彩玉同居。于是,三个人之间发生了痛苦的感情纠葛,并陷入了复杂而细腻的内心矛盾。彩玉欲与匡复重新结合,同时又对患难与共的林志成心存不忍;林志成心怀内疚,试图出走,又受到了彩玉的真情挽留。匡复理解了他们,最后在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歌声的感召下,他克服了自身的软弱和伤感,满怀信心毅然远行。
戏剧的第一幕中小同伴阿牛称葆珍为”阿拖,拖油……”这时“一抹阴影从她(彩玉)的脸上掠过”,对葆珍、志成和彩玉的关系使人有了诸多的猜测,葆珍的生父成了悬念……随着剧情的展开,匡复的出场揭开了葆珍的生父之谜,也引出了十年前匡复入狱的事件,匡复好友志成因此代为照顾其妻女,二人日久生情,并误以为匡复已死,最终同居生活在一起的事实。匡复入狱时,葆珍尚小,撇下毫无维持生计能力妻女,实属无奈,便将妻女托付给好友照顾。因此,匡复这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