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石生产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电石生产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由于我国的资源分布是贫油少气富煤的现状,这几年我国煤化工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形成了很多的以煤-焦-电-化为产品结构的循环经济企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电石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各地纷纷淘汰了小容量的开放或半开放式电石炉,在吸收了挪威埃肯25.5MW电石炉的技术并进行改造升级建起了新型的大容量密闭式电石炉,先后建起了30MW、33MW、40.5MW、48MW甚至190MW等容量的电石炉近百台,采用了改进的组合式把持器技术、低压补偿技术、炉气干法净化气烧石灰窑或制化工产品、缩短短网长度、降低外水套高度减少裸露电极长度、三相变压器完全等边三角形排列消除静暴相、热加料等新技术和新工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但是,随着电石行业的大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如产能严重过剩;从事电石行业的管理、技术和操作人员数量及质量严重不足;许多电石炉新技术不能发挥作用不能达产达标造成资源浪费等。笔者从事密闭电石生产技术管理二十多年,并主持建设了4台33MW电石炉,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对行业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对生产提供参考和帮助,供行业从业人员参考。
1、电极壳损毁:
a)现象:组合式把持器炉型在生产中因操作不当或检修不到位等原因,有些单位经常发生电极壳损毁事故。事故初期可以从保护水套上部看到冒白眼或黄烟现象,如不及时停炉处理,逐渐在吊挂法兰处往外喷火,这时停炉检修就会发现该处电极壳筋板甚至弧板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些单位在出现冒黄烟时试图采用加大加热元件风机冷却或者电石炉内抽负压的方法,最终效果都不会好。
b)原因分析:我认为造成电极壳损毁的原因主要是,电极操作长度控制不好(一般是电极长度测量不准确,过长了);电极电流控制过大超过了筋板接触面积的可承受的电流密度(在电极焙烧初期未成形和连续出现电极壳损毁后的生产等特定条件下有时电流不大也会损毁电极壳);检修时接触元件和电极壳夹紧力不够或不均匀而造成局部起弧放电致使发热温度高;底环气封质量不好或未安装好,电极壳外面的耐热针刺毡塞不严实有空洞而致使炉内热气窜出。
组合把持器式的电极壳筋板处一般为2+3+2mm形式,接触元件常规长度为635mm,这种导电方式结构的电石炉相比较铜瓦式电石炉就存在导电截面积小的问题,不如铜瓦式皮实耐用,对生产操作和检修水平要求更高,其优点是正常情况下压放顺利轻易不会因压放电极停电,操作得当情况下几乎不用检修,开车率能得到保障。在变压器完全按等边三角形布置,短网长度完全一致情况下,也会存在每个接触元件上电流分布不均的情况,加上电极本身的集肤效应和不可避免的涡流,我们曾经用自制的简易线圈测量出:三角区短网上(接触元件)的电流比外围短网上(接触元件)的电流大约23-35%。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增加接触元件数量或者加长接触元件长度以增加接触面积降低短网面积电流密度低于2A/mm2,设计时考虑每个接触元件和底环进行冷却水温度及流量测量和报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