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说课稿
第四单元 第2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对第1课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4课气候的基础,在第四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等温线及等温线图的判读、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材先用简单的文字介绍了等温线的概念和特点,然后通过阅读展示了等温线图的判读;接着用读图练习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说明了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最后的阅读材料“世界上最热和最冷的地方”,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虽然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但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学生在前阶段学习过经纬度、海陆分布、各大洲地形特征等知识,上一节学习了气温的变化,这些都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所以在教学中对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温线的概念与特点。
?
2.掌握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能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温线图与等高线图的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在生活中发现并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等温线图的判读。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突破策略: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五、教学方法: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1)引导启发学生读图,从图中发现规律,获取信息的能力。
(2)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提问: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是用什么来表示的?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热带、温带和寒带气温年变化或者说气温年较差有什么不同?
引出:无论是气温的日变化还是年变化,都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我们称为气温的分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气温分布的知识。
二、利用已学过的“等高线”引出“等温线”这一概念,讲解等温线的特点。
三、1. 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等温线图的判读。
2. 对比等温线图与等高线图的判读。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归纳总结世界是问分布的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
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地形因素)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海陆因素) 五、通过提问“世界上最热和最冷的地方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阅读材料“世界上最热和最冷的地方”,结合多媒体展示热极和冷极的图片,让学生有一直观感性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要点。 首先了解了等温线的概念和特点,接着学习了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然后通过三个问题探究讲共同探索了纬度因素、地形因素、海陆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七、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布置作业。完成填充图册和课堂作业。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材的教学设计。
谢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