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认识德国手动镜头
老早就想做个镜头结构和演变回顾,借楼主这个宝地。这个帖子肯定会火,虽然不如那些老机,QD那么迅猛,不过好歹是做些建设性工作。玩自动头多了,只是关注镜头的af,ed和非球,对镜头的基本却重视少了。
全面的写水平肯定不够,自己了解多少就总结一点,楼主之前写了很多镜头结构的术语,如planar,普及一下。
一、镜头结构
决定成像因素有很多,镜头是最重要的一个,而且相片的特点主要由镜头产生的。比较出名的有徕卡的双高斯(DOUBLE GAUβ),蔡司的sonanr,这两个结构从上世纪20/30年代起就开始争论,直到35mm单眼(SLR)相机的兴起,双高斯才因为镜后焦距不需要那么长,稍微取得领先,再到高折射玻璃的兴起,多层镀膜的发展,双高斯结构逐渐成为标准镜头大光圈的标准结构。为什么开始花点笔墨描写双高斯,因为现在绝大多数品牌50/1.4都是双高斯的变种,也只有这个结构才能有潜力挑战更高光圈,这个稍后表。
早先的镜头设计需要运用数学、物理特别高深的知识,镜头结构的变迁基本是和像差奋斗的一个历史。1817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望远镜的像差问题,设计了两片新月型镜片组合,一片正,一片负,如下图。 1888年,科学家克拉克发现两对双高斯更有效消除色差影响。于是双高斯也就形成了。如下图
大众无罪 上传了这张照片:
提到镜头结构,不得不说德国人是相当严谨的,他们研发了针对不同焦段不同用途的镜头,同时也将结构取了很多浪漫的名字标注在镜头规格上(不像现在日系头已经完全弱化了这个概念,用一些新奇的玩意忽悠消费者),如PLANAR德语意思是平坦,意味着平坦的像场。镜头结构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大量研发出来,后期改进不大,可以说从一开始,光学就完成了框架规划,后续的变形主要是在细节上完善,现在日系增加了电子功能,但是仍然在光学上一点点接近德头。
* Carl Zeiss Jena
蔡司是世界上对镜头光学贡献最大的厂商之一,其实我很想去掉之一,因为有徕卡在。1896年鲁道夫就发表了大名鼎鼎的普兰纳(Planar)双高斯结构的镜头,1902年,他又设计出四片三组的“鹰之眼”——天塞(Tessar)镜头,明快锐利,这斯是个超级牛人,一口气将几个开山鼻祖都占了,后人只有改进了。 蔡司创造的镜头结构包括不限于如下:
*Planar (普兰纳镜头) 出色纠正各种镜头像差。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的设计无不受惠于普兰纳。
*Sonnar (索纳镜头) 具有深厚的细节保真和色彩平衡功力。和普兰纳镜头成像润泽柔和不同,索纳的成像表现更加细致峭刻。常用于照片和电影的拍摄。 *Distagon(迪斯塔根镜头) 镜头视野极为开阔,广角和长焦表现都非常好。也是常用于照片和电影拍摄。
*Tessar(天塞镜头) 由3组4枚构成的镜头,最终成像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很清楚,适合照片拍摄。
17
*Biogon(比奥刚镜头) 由梅塔博士发明的这款镜头在当时引起了业内巨大的反响,镜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广角端几乎不会产生镜头畸变。
*Hologon(霍洛刚镜头) 虽然不支持大光圈,但是镜头在广角端的畸变现象几乎为零,成像性能十分优秀。
*Triotar 二次大战后,东德Carl Zeiss Jena全力开发Contax单眼相机,随著Contax S在1949年问世,Carl Zeiss Jena生产了若干镜头,Triotar 135mm f/4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我喜欢的有Distagon,玩contax的人都知道,“如果有一款镜头让我入contax的话,那必然是d35/1.4”,这款广角镜头算distagon的代表,焦内锐利,色彩扎实,焦外奶油,颇有长焦焦外之风。我把玩过一段时间后,一直苦苦追求,在错失了两个aeg和一个禄来hft之后,终于罢手,算是一个遗憾。此头在最近到2m出片令人惊讶,2m外成像一般,不知道是否也是distagon的一个特性。
*双高斯-徕卡-大光圈
说到双高斯,前面已经叙述了,真正将双高斯发扬光大的是徕卡,徕卡基本是凭借双高斯抗起自家产品的半壁天下,主打的SUMMAR、SUMMICRON、SUMMILUX 透着双高斯的魅力。粟米克隆50/2是哈苏实验室评价最高的20个镜头之一,相对于其3000多元的价格,可见镜头结构的先天力量。
这里其实我看到不少关于双高斯演变的文章,大都看不懂,就算我粘出来,大家也看着烦。基本信息是这样,sonnar将最大光圈推进到1.5,s 50/1.5,但是先天弱点无法继续下去,双高斯优良的对抗色差属性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彗星像差。于是技术进步到了1950年前后,高折射玻璃得到研发和加强,光圈得到进一步推进,光圈迅速从几十年提高零点几到突然达到骇人的0.95。
这里一定要区分大光圈和可用光圈,之前有个帖子说佳能最早的一批大于1.0光圈的镜头,但是如果懂得分辨彗星像差的话,应该能明白硬上大光圈是会带来缺陷的。
提到徕卡就说一下的产品,将50焦段举例,50焦段是大光圈的突破口,1966年徕卡发布了第一个双球面非球面超大光圈,NOCTILUX 50mm f/1.2。在当时,NOCTILUX 50mm f/1.2镜头的非球面必须以人工研磨,成本极高;5年后,日本Canon 35mm相机用的第一支非球面镜头才诞生:FD Canon FD 55mm/1.2 S.S.C. Aspherical。1976年,徕卡终于忍受不了昂贵的非球成本,转向机磨,生成了现在的夜之眼,至于好还是不好,可以说不妥协的徕卡也向成本低头了。
其实我很赞同无忌一个老兄说的劣镜逐良镜的说法,标准化的产品让成像风格趋同,个性正在随着成本工业化消失,镜头出片需要艺术,镜头本身也是艺术,工业气息太重、追求高锐利高反差带来的后果也是图片类似。好的镜头如contax和徕卡r系都消亡了,不是代表东西不好,相反这些镜头都是人类几十年精华,只是淹没在电子和工业化浪潮中。很多人现在追求德系老头、非环保玻璃也是追求一种艺术的不趋同,有一天af能达到眼见就能拍到,那么德系老头会更快减
18
少,但是总会有这么一帮人手持镜头慢慢转动对焦环。光学的顶峰已经形成,图片的优劣已经在数十年前分出高下,所以质疑德头素质的人大可不必,因为你手上的镜头除了af和锁料身子,缺失了一些灵魂。期待光学再次复兴。
白天楼主拿中一的50,0.95和镜皇NOCTILUX,我贴一段。
1976年,由光學博士曼德勒(Mandler)主導,徠卡加拿大密德蘭廠(當時還叫做LEITZ)推出了一款震驚全球的名鏡:NOCTILUX。NOCTILUX是光學史上的嶄新里程碑,它的影像素質非常特殊,即使和全世界最優秀的標準鏡50mm
SUMMICRON-M來比較也毫不遜色。但是,NOCTILUX的光學特性很難用語言文字描述,這好比啜飲一杯名貴的紅酒,你自己得要有一點品味和體驗,才能真正體會到這款鏡頭的優點。過份拘泥一些小聰明或成見,是不能瞭解這一款鏡頭的優越性的。
NOCTILUX的光學結構圖,全部採用超高折射係數的玻璃原料。(如果仅仅是一块高折射的玻璃是不够的,不能因为用了肖特就染上了贵气,扎实用好料才是真)
現在要設計一款光圈為2.0,光學誤差極小的標準鏡,是相當容易的事。這種標準鏡(50mm SUMMICRON-M正是最佳範例)有極高的反差(contrast)、清晰度(definition and clarity),良好的細節,甚至已達到現有底片所能記錄細節的極限。
由於現代化學的進步,底片*膜的開發,已有極大的突破。舊有「底片解析度不足」的說法必須修正了。徠卡甚至重新設計幾款鏡頭,為的就是要充分利用這種底片的改革所帶來的優點。
球面像差與像散是可以用儀器測量出來的,但是彗星像差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拍照場合有強烈的點光源時)。所以,我們更要小心,以免驟下斷言。我們可以「看到」光軸以外的圓形光源不會呈現正圓形的影像,而是呈現不對稱的形狀(看起來像彗星)。此時光線落在底片上的能量並不平均。光線越強,不對稱的效果越明顯。假設我們用NOCTILUX對準一串燈泡拍攝,就可以明顯看到彗星像差。由於NOCTILUX有高對比的特性,焦距對準燈泡反而會有更明顯的彗星變形效果。
但是在全開光圈下,多半是在近距離取景,遠處的點光源通常都會在景深範圍之外,假設我們拍攝主體距離3公尺,10公分後的物體就會不清楚,點光源的能量在此時就不會那麼集中,彗星像差的影響會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
因此,要讓NOCTILUX拍出彗星像差,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全開光圈下把焦距對準點光源即可。問題是:誰會有興趣拍這種照片?一個有經驗的NOCTILUX用家會聰明地哂镁吧顪的特性來避免這種現象。
其实我很赞同无忌一个老兄说的劣镜逐良镜的说法,标准化的产品让成像风格趋同,个性正在随着成本工业化消失,镜头出片需要艺术,镜头本身也是艺术,工
19
业气息太重、追求高锐利高反差带来的后果也是图片类似。好的镜头如contax和徕卡r系都消亡了,不是代表东西不好,相反这些镜头都是人类几十年精华,只是淹没在电子和工业化浪潮中。很多人现在追求德系老头、非环保玻璃也是追求一种艺术的不趋同,有一天af能达到眼见就能拍到,那么德系老头会更快减少,但是总会有这么一帮人手持镜头慢慢转动对焦环。光学的顶峰已经形成,图片的优劣已经在数十年前分出高下,所以质疑德头素质的人大可不必,因为你手上的镜头除了af和锁料身子,缺失了一些灵魂。期待光学再次复兴。
作为玩了2年老头的一个爱好者,对老头手动比较敏感,开始没有发言,因为贴主说到的老头基本没怎么接触过,后来看到了一些评论,觉得有必要说说,免得新入手的朋友们走偏门,首先强调一个观点: 商业社会,同等焦段不存在便宜镜头反而比贵镜头好的可能性--虽然不能否认商家炒作的可能性,但请注意,再怎么炒,首先要有一个基础,摄友也不都是傻瓜,上机一试,好坏是明摆着的,贵贱就是评分的硬指标,看看东德头的价格,便宜的比比皆是,贵的没几个,所以别指望成像能上天,这类头适合初尝滋味或者矬子里拔将军的所谓性价比。 另外一点,单纯说锐度,说紫边,说边缘成像,以此划定好坏标准也是不正确的。锐度固然重要,边缘成像也很重要,但是在中焦头上,因为涉及人像题材,这个就不是什么判断好坏的主要标准,拍人像的头,包括佳能公认的85 1。2,边缘成像好吗?重要吗?老头里面的天塞结构,锐度几乎个个帮,但楼主自己都说不喜欢那种傻锐的感觉。
至于紫边,没有当然好,小当然好,作为标准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意义不大,因为紫边一般会发生在高反光等情况下,换言之就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下,那个头都有优缺点干嘛在极端时去钻牛角尖呢,大多数情况下,紫边不是特别重要的指标。如果紫边那么重要,我敢说老头几乎全完,更别提什么白头,斑马头这类没镀膜的玩意,MC也好,老T*也好,禄来也好,镀膜没一个干得过现代镜头,也没有数码化,单以紫边论,老头都只能当高级镇纸。
接着说我自己的一个观点:
我觉得评论镜头有几个指标更应该看重,就是解析力:我最看中的是对细节的描写能力,当然其中锐度是很重要的指标,中心锐度都没有的那已经不叫镜头,但未必一定要求从中心到边缘全好,更应该在乎的是镜头所能表现的细节和过渡,也就是所谓层次的描述能力,大家公认定焦成像好于变焦,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个层次。
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画幅,对于全幅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要多一些,但截幅而言,边缘成像就可略去不提,因为老头的胶片时代,根本不存在截幅的概念,在截幅机上,你其实用的就是中心锐度,你管边缘成像干嘛?另外一个可佐证的是近年来中幅头价格上涨很快,很大原因就是即便全幅机,用中幅头也就是用了中心锐度。
此外还有一点是你的拍摄题材,如果拍风光,确实要注意解析力从中心到边缘的衰减,但是如果是人像,是小品,是特写,意义就不大
回过头说说CRJ20 2.8和CRJ75 1.5(大B),这是我东德头里唯一留下的2只,除了P6口的中幅头。
先说20 2。8,这只头被贬得一无是处,其实这只头有很多优点:1》在这个焦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