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认识德国手动镜头
的老头到现在,有七十年历史了,这七十年里,基本上已经被拆过无数次,甚至镜组都被拆过。你拿着这些被拆得乱七八糟的镜头,有些甚至对焦都拧不动了,然后告诉我,成像棒啊,你自己感觉可信么?要知道,镜头最忌的是拆镜组,那些老头混身上下拆痕明显,我是不敢相信它的成像还像出厂时一样。你花一千好几甚至是两千块钱,买这样一个被*过无数次的镜,就好像花一千块钱找了一个半老徐娘,这值么?
西德小厂如 ENNA,ISCO,STEINHEIL 什么的,我基本没经手过,因为水深危险,搞不好就要赔了老本。大厂之所以大,是绝对有他大的道理的。为什么 ENNA 做不大,原因肯定就是东西做得不好。做得好怎么可能做不大?ENNA 的历史我查过资料,相当长久,有款广角镜头在西德还开创了先河。这么长的时间里无法做大,是不是也有着内在的必然呢?ISCO 和施奈德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昧关系,很多人就把 ISCO 往施奈德上靠。不过现在两家又并为一家了,说是一家也不无不可。这些西德小厂的东西,如果你不是对其历史有深刻的研究,最好不要轻易经手,因为很可能到手以后,出片让你大失所望,然后挂上淘宝半年都出不掉。这些小厂的东西之所以贵,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存世量小。物以稀为贵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所以 ENNA 的几款开创先河的镜头被大力鼓吹,价钱也节节攀升。至于出片如何,我只经手过一只,可谓一声叹息,你如果有心想驳倒我,不妨入一只,全开拍拍看看。
同样是开创先河的,还有东蔡的 Flektogon 35/2,8,为什么这款镜头没被炒热?原因是存世量大,炒不热。若以出片质量来看,Flektogon 35/2,8 足可以让 ENNA 的那款广角汗颜。
2. 东蔡(Carl Zeiss Jena DDR)
Carl Zeiss Jena 是一个传奇品牌,一样的,历史渊源我就不去深究了。CZJ 也基本分为两个时期,战前和战后。 Carl Zeiss 的诞生地在德国东部的小镇 Jena,根据德国镜头的一贯传统,所在地要标在镜头上。梅耶也一样,一般标着 Meyer-Optik Gorlitz,这表示梅耶诞生地在格尔利茨镇。在这个意义上讲,东蔡才是蔡司的正宗。战前时期,Carl Zeiss Jena 和 Meyer 一直是互相竞争的对手,不知是因为同在东部,还是因为两者的产品线一直是相互紧咬。
战前蔡司水特别深,我基本不趟这浑水。十个镜头有八个对焦拧不动,要么就是镜片划得乱七八糟,特别容易看走眼。经手过几个也让我失望不已。这些镜头里,唯独 Sonnar 85/2 走势坚挺,也比较容易找到成色好点儿的。看来它贵也确实有贵的道理。
二战将结束时,美苏两国对德国进行了大掠夺,据称 Carl Zeiss Jena 的一部分工程师和图纸被美国抢走,在西德境内重新建立了 Carl Zeiss 品牌,就是传说中的西蔡。还有一部分工程师和图纸被苏联抢走,成为了苏联光学工业的基础。可怜的 Carl Zeiss Jena,被抢得倾家荡产以后,无奈在原地重建,就是东蔡。
9
虽然被两个大强盗猛抢一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Carl Zeiss Jena 再次在原地崛起。新生的 Carl Zeiss Jena 投入了社会主义的“温暖怀抱”,并且重新涣发了青春活力。不久,世界上第一只反望远结构的广角单反镜头问世,
Flektogon 35/2,8 划时代地开创了广角镜头的新时代,成为了东蔡镜头设计上的里程碑。
后来东德对境内的光学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镜头统一使用 Pentacon 品牌,机身统一使用 Praktica 品牌,卡口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包括德国相机的鼻祖 Exakta,也被同化到百佳的大怀抱当中。但唯独保留了一个品牌,就是 Carl Zeiss Jena,可见这个品牌在德国光学当中的地位如何。
重生的东蔡被公认创新能力不如西蔡,这点也许是事实,但其实东蔡的创新也一直未甘人后,甚至还有开创世界先河的 Flektogon。在七片标头问世时,东蔡有 Pancolar 结构接招。Pancolar 是东蔡独立研发的,不像西蔡,为了顶住技术狂人福伦达的压迫,不惜跟小日本(宾得)合作研发七片结构,Planar 可以说是德日合作的结晶。在五片长焦兴盛以后,东蔡有 Sonnar 135/3.5 接招,虽然光圈比对手小半档,但出片实力确不容忽视。
总体说来,东蔡的产品线虽然不太全,但现有的产品样样都还拿得出手(除了那个 20/2.8 以外),有几款产品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可以与康太时一较高下。
镀膜技术上,东蔡和西蔡的多层镀膜都是源于战前蔡司的 T 镀膜(就是氟化镁单膜)。其实说到单膜,由于各家的配方基本没太大区别,因此从镀膜颜色上就可以看出玻璃用料的差别。折射率越高的玻璃,镀膜颜色体现出来的就越艳。拿 Biotar 58/2 和梅耶的 50/1,8 比较一下,就可以明显发现 Biotar 的玻璃比梅耶 Oreston 好。发展到多层膜,全世界的进度几乎都差不多,东蔡和西蔡因为 T* 的商标还打过官司,结果西蔡赢了,东蔡的镀膜就只好改叫 MC 了。不过我个人感觉东蔡的镀膜质量并不输西蔡,只是配方不太一样,因此体现出来的颜色就不尽相同。
战后不久的东德,光学工业还是百花齐放,东蔡的镜头也为了配合各家机身而出过各式各样的版本,如 EXA 口,就是为了配合德国相机鼻祖爱克山太机身。后来东蔡还搞过一个叫做 Praktina 的机身,相传是百佳机身的前身,因此一些东蔡头还出过 Praktina 接口。
后来东德光学统一以后,百佳就只有 M42 一种接口,再后来就统一过渡到 PB 卡口,东蔡的镜头接口也就越来越单一。
全开成像并不是梅耶潘太康的强项,收一档,F2.8 时,潘太康的锐度就非常让人满意了。潘太康的强项在于,它以几百块钱的价钱,综合了 2.8 时让人满意的锐度,德头的优美色彩和成像感觉,因此它才超值。几百块钱,你既有满意的锐度,又能兼有德头迷人的色彩,除潘太康以外,没有其它镜头可以实现。论全
10
开成像,尼康的 AF50/1,8D 比潘太康强,但为什么大家还要买潘太康?就是因为尼康的头虽然有锐度,但却没有潘太康那德味十足的色彩。
继续回来说东蔡。
东蔡的产品线也经过整编,战后不久,东蔡的产品线还很长很乱,而且版本众多,确实不易形成强而有力的竞争力。对产品线进行整合确实是大势所趋。
东蔡整编掉的镜头我先来个小范围的整理,可能不全,但应该包括了大家常会见到的镜头。
(1)Flektogon 35/2,8 这个开创了时代的镜头,最终被改进版的 Flektogon 35/2,4 代替而离开历史舞台。我感觉现在 35/2,4 的价格炒得有点儿离谱了,所以做为廉价替代,也可以选择 Flektogon 35/2.8。两个镜头在成像上有些区别,35/2.8 的色彩偏蓝紫,35/2.4 感觉偏酱色,拍人就容易拍出民工色。35/2,8 有最近 0.18 米的版本,近摄能力更强,似乎半档光圈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吧?我经手过大概六七只 35/2,8,个人很喜欢这个镜头。
(2)Flektogon 20/4(25/4)这个超广角似乎总是被压制在其大哥 Flektogon 20/2,8 之下。这个镜头大家普遍评价不高,因此我也根本没经手过。
(3)Tessar 50/2.8 传说中的百年天塞,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对比三片三组的柯克结构来说,当然锐利多了,但跟高斯结构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花三百来块钱买这个天塞头,不如买潘太康的50/1,8,还是六片高斯结构。 (4)Pancolar 50/2 这个头应该跟后来的 Pancolar 50/1,8 没有多大血缘关系,因为两者的成像感受完全不同。相比之下,Pancolar 50/1,8 成像清淡,而这个 Pancolar 50/2 成像相当浓烈,我至今仍然留着一只 Pancolar 50/2,因为舍不得它浓烈的成像风格,我个人很喜欢。
(5)Triotar 135/4,这个头应该是三片或四片结构,呃,还是不要收了,容易后悔。
(6)Pancolar 55/1,4,这个头应该不是被裁掉了,后期 PB 时还有改进版 Prakticar 50/1,4,还是一只相当棒的镜头。我经手过两只 Prakticar 50/1,4,质量真是没话说,确实值它与康太时相仿的价钱。
(7)其它早期战前头,如 Biotar,Triotar,Sonnar 等,这些头的用料好,但年代太久,或多或少都有毛病。如果真有成色很好没毛病的,收一只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有鉴于确实毛病很多,所以还是不收为妙,除非卖家能证明成色确实没问题。
11
这些被裁掉的镜头里,我感觉 Flektogon 35/2,8 和 Pancolar 50/2 是值得玩儿的。这两只镜头价钱不贵,成像质量却很不错。
接下来谈东蔡保存下来的产品线,几只东蔡的拳头产品。
1)Pancolar 50/1,8,传说中东蔡三剑客之一。东蔡三剑客的名声如此之大,以致于这几个镜头的价钱被炒高了。好成色的 Pancolar 现在大概能卖到一千出头了,这个价钱怎么说呢,有点儿高,但也算物有所值。必竟是七片结构的标头,全开成像比六片结构好不少,焦外也有改善。人有说 Pancolar 就是西蔡的 Planar,我感觉应该说 Pancolar 相当于 Planar,二者还不太一样。 我经手的 Pancolar 50/1,8 标头不多,大概四五只左右。这个头怎么说呢,M42 头对焦手感多偏硬,这是东蔡镜头的大问题。PB 版的 Pancolar 50/1,8 很少见,应该算有点儿收藏价值。我对这只镜头先前时没有多大好感,一半是因为它的手感。后来经手一只 PB 版的 Pancolar 50/1,8,印象大改。这个头全开勉强算是满意吧,比潘太康 50/1,8 好,要不然也不可能比潘太康贵了,但考虑价钱,性价比不如潘太康高。这头发色清淡,细节刻划不错,挺平衡的,比别的东蔡头淡。
之后我争取每个镜头都上一张效果片。有我自己拍的我就尽可能自己拍,没有我就找些别人拍的贴出来。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还请告诉我一声,让版主删了。哈哈
这张是 Pancolar 50/1,8 的片片,貌似是全开拍的呢,我实在是忘了是不是了。
2)Sonnar 135/3.5
也是三剑客之一了。我感觉这头的成像素质远好于潘太康的 135/2,8,为什么没裁掉潘太康的 135 却裁掉了潘太康的 100 呢?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做为一个贩子,我不得不说,长焦镜头不好卖(也可能是我不会卖),所以我很少屯长焦镜头。但有一个月我不知道发了哪门子的疯,竟然屯了五只 135 长焦,这真是个疯狂的举动,我为此后悔不已。后来卖了好久,还剩下一只东蔡的 135。我想我从来没好好拍一拍这个镜头,那么这次就拿来好好试一试吧,一拍,心中顿时感慨万千。妈的破潘太康135,怎么跟东蔡这个比啊,看来这三剑客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Sonnar 135/3.5 的特点就是全开可用,而且还相当不错,也不挑技术,一路 AV 档就可以了。成像色彩浓艳,焦内锐利,焦外奶油,还真是个不错的东西。贴里有人说 M42 版的东蔡镜头容易偏色,比较挑技术,这个我不置可否,因为我个人用起来的感觉是,还好啦,我技术也不咋地,用着感觉还算顺手。
下面是东蔡 Sonnar 135/3,5 的片片,也是全开拍的。
3)Flektogon 35/2,4
东蔡三剑客之一,三剑客当中被炒得最狠的镜头之一。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