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社 戏(教案)
3、第②段和第③段里哪些词句是跟①段的描述呼应连贯的?把这些语句填在横线上。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 (2)“果然是渔火”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 (3)“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
4、第①②段景物描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设下伏笔,使情节发展的脉络更加分明。例如:
(1)写两岸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为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了准备。 (2)写“果然是渔火”,又为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与童年、幼儿、友情相关的诗、词、句子、歌曲等,说一说,唱一唱。 五、课堂小结:
(可采用让生自己归纳的方法,师点拨即可) 六、布置作业:
1、说写“童年的美”:(意象思维:将抽象的“美”化成一个意象或情景或故事) 童年的美,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清翠而亮丽;(意象)
童年的美,是牵起小妹的手,在夏夜落下斑驳树影的院子寻觅月亮,温馨而浪漫;(情景)
童年的美,是想在小伙伴面前当“英雄”,在树荫下拿一根长篙去捅马蜂窝,被马蜂咬得小脸肿得像面包却还口里说“不疼”,勇敢而愈显可爱(故事);
童年的美,是( ),( );童年的美,是……
(提示:用一个杯子盛满月色,然后一口喝下去,说是将月亮留在心里,纯洁而执着……) 2、选择一个角度,从细微的方面写童年往事,课后完成。 七、板书设计
《社戏》
一、鲁迅 二、故事情节 三 人物 四、平桥乐土 1 1881——1936 看 1 我” 1 “乐” 2 浙江 绍兴人 社 2 双喜 亲密 友好 3《朝花夕拾》《野草》 戏 3 阿发 勤劳 善良
“4 原名 周树人 经 4 六一公 好客热诚 2 目的 铺垫 历 七、学后记:
教后记:
课堂练习提示:
1·兴奋,愉悦,急切,期待。
2·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视觉: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3·(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相呼应
(2)“果然是渔火”跟“(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相呼应。 (3)“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相呼应。
4·(1)写两岸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为下文“(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作了准备。
(2)写“果然是渔火”,又为下文“(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埋下伏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