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
二、名词解释 1、DIC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FDP 4、组织因子 三、思考题
1.引起DIC的主要病因有哪几大类?各自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2.简述DIC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3.引起DIC的主要诱因是什么? 4.妊娠妇女为什么容易发生DIC?
5.严重肝功能障碍病人为什么容易发生DIC?
6.DIC的四大临床表现有哪些?各自的发生机制如何? 7.为什么DIC病人大多数都有出血倾向?
8.DIC病人可出现哪些类型的贫血?出血的机制都是什么? 9.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
休克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A. 失血 B. 烧伤 C. 挤压伤 D. 感染 2、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种休克?B
A. 失血性休克 B. 感染性休克 C. 心源性休克 D. 烧伤性休克 3、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 心功能不全 B. 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 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D. 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4、休克I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微动脉收缩 B. 后微动脉收缩 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5、休克I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D. 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6、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 强烈兴奋 B. 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C. 强烈抑制 D. 先抑制后兴奋 7、休克初期的“自身输血”作用是指
A.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B. 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C. 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 缺血缺氧,红细胞生成增多 8、微循环学说认为各型休克的“最后共同通路”是 A. 微循环缺血 B. 交感兴奋 C. 组织缺氧 D. 微循环淤血
9、休克II期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 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 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 C. 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 D. “需多少,补多少”
10、休克初期与微血管收缩无关的是
A. 儿茶酚胺 B. 血管紧张素II C. 前列环素 D. 血栓素A2 11、休克时钠泵运转失灵的机制是
A. 有氧氧化减弱,使ATP生成显著减少 B. 已糖激酶活性加强 C. 无氧酵解显著增强,乳酸生成增多 D. 磷酸化酶的活性加强 12、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引起血管扩张?
A. 内啡肽 B. 组胺 C. 腺苷 D心肌抑制因子 13、成年人急性失血多少才能引起失血性休克?
A. 1000ml B. 1500ml C. 2000ml D. 3000ml 14、休克肺时最早出现的酸碱失衡类型是
A. 代谢性碱中毒 B. 呼吸性碱中毒 C. 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酸中毒 15、下列哪项不是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 糖酵解过程增强 B. 肝脏糖异生作用减弱 C. 组织血液灌流障碍 D. 血液中CO2增多 16、下列哪种因素与休克肺的发生无关?
A. 肺微血管痉挛 B. 肺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 C. 肺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D. 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17、休克时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前负荷过大,心室搏出量减少 B. 酸中毒. 高血钾抑制心肌
C. 心肌抑制因子抑制心肌收缩 D. 动脉血压过低,冠脉流量减少 18、不符合休克早期临床表现的是
A. 面色苍白 B. 四肢湿冷 C. 尿量减少 D. 脉压增大 19、休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下列哪一项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A. 尿量不少 B. 血尿素氮升高 C. 血肌酐减少 D. 代谢性酸中毒 20、休克时,消化道和肝脏功能障碍使休克恶化的机制是 A. 引起营养不良 B. 诱发DIC
C. 产生假性神经递质 D. 肠菌及内毒素移位 21、休克时细胞受损的机制目前认为:
A. 继发于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缺氧所致 B. 由于休克的动因原发性损伤所致 C. 由于心脏抑制加重微循环障碍所致 D. 由于DIC后组织细胞缺氧所致
X型题
1、MDF的作用有:
A. 抑制心肌收缩力 B. 收缩腹腔内脏小血管 C. 降低心脏负荷 D. 引起心力衰竭 E. 减慢心率 2、休克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有:
A. 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 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量增加 C. 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D. DIC的作用 E. MDF的作用
3、休克肺的病理变化特点有
A. 间质性肺水肿 B. 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C. 肺泡性肺水肿 D. 肺泡透明膜形成 E. 局限性肺不张
4、低动力型休克的特点有
A. 心脏排血量低 B. 皮肤温度低 C. 动脉血压低 D. 总外周阻力低 E.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低 5、各类休克晚期均可发生内毒素血症是由于:
A. 继发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B. 免疫功能紊乱 C. 继发革兰氏阳性菌败血血症 D. 肠道功能紊乱 E. 目前尚不清楚
6、休克时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有
A. 促发DIC B. 导致血钾升高 C. 降低心肌收缩力 D. 使氧离曲线左移 E. 使肝素的抗凝活性增强 7、休克时ATP不足可引起
A. 细胞内Na+增多,细胞外K+增多 B. 细胞内K+增多,细胞外Na+增多 C. 细胞水肿 D. 细胞脱水 E. 细胞器肿胀 8、血管源性休克包括
A. 过敏性休克 B. 高动力型感染性休克
C. 神经源性休克 D. 失血性休克 E. 烧伤性休克 9、休克期回心血量进行性减少是由于
A. 微循环血流淤滞 B. 血浆大量外渗 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D. 多部位出血 E. 汗腺分泌增加引起脱水
10、参与休克早期发生发展的体液因子除儿茶酚胺外还有
A. 激肽 B. NO C. TXA2 D. 血管紧张素II E. MDF 11、休克初期患者皮肤湿冷. 苍白是由于
A. 皮肤血管收缩 B. 大失血引起贫血 C. 还原血红蛋白减少 D. 汗腺分泌增加 E. 血液重新分配
二、名词解释 1、休克
2、低血容量性休克 3、高动力型休克 4、低动力型休克 5、自身输血 6、自身输液 7、休克肺 三、思考题
1.休克早期,微循环有何特征性变化?其发生机制如何?意义何在?
2.休克Ⅱ期,微循环有何特征性变化?其发生机制如何?为什么称此期为失代偿期?
3.休克Ⅲ期为何容易发生DIC?其有什么后果?
4.休克引起急性肺损伤有哪些基本表现?其发生机制如何? 5.重症休克为什么会引起心力衰竭?
6.休克时微循环收缩与扩张可由哪些体液因子引起? 7.试述休克与DIC关系.
8.试述休克肺的病理变化及对外呼吸功能的影响。 9.休克时可发生哪些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
A. 心肌 B. 脑 C. 肝 D. 肾 2、最活泼. 最强力的氧自由基是
···
A. O2 B. H2O2 C. OH D. LO 3、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学说为
A. 钙超载 B. 自由基损伤 C. 无复流现象 D. 白细胞作用 4、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 房性心律失常 B. 室性心律失常 C. 房室交界部阻滞 D. 房室传导阻滞 5、下述情况可使氧反常损伤的程度加重,除了
A. 缺氧的时间越长 B. 缺氧时的温度越高 C. 缺氧时酸中毒程度越重 D. 再灌时PH纠正缓慢 6、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 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 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B. 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C. 正常人体内没有自由基的存在 D. 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
7、钙反常的时细胞内钙超负荷的重要原因是
A. ATP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 B. Na+-Ca2+交换增加 C.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 D. 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 8、导致染色体畸变. 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的自由基主要为
.?.A. O2 B. OH C. H2O2 D. LO
9、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不见于
A. 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 儿茶酚胺的增加
C. 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 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10、细胞内酸中毒引起钙超载主要是激活 A. K+-Na+交换 B. H+-K+交换 C. Na+-H+交换 D. 肌浆网的钙泵
11、下述关于缺血—再灌注的说法,哪点是错误的 A. 缺血—再灌注必然引起组织损伤
B. 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种属和器官普遍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