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析: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长期相处融合,共同发展,孝文帝改革加快了融合的步伐,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深远的意义甚至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课极具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学情分析】
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未知的事物。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动口、动手能力都较强,因而适合开展一些体验、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民族大融合进程的探究,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民族平等原则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问题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五、【教学重、难点解读】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解读:通过五胡内迁和黄河流域的再次统一,说明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加强,北魏迁都洛阳也顺应了这一潮流,孝文帝改革既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又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又一个表现,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处理方法:采用史料学习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根据史料得出相应结论,既是一种学史方法的渗透,又可以反馈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解读: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目前阶段不可能,因此本课的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同化中的自然同化,但它不是简单的汉化,是多个民族相互影响,民族差异缩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处理方法:学生探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结合“五胡内迁”的历史现象分析,再列举生活中民族间相互影响的种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根据陶行知先生的 “六大解放”思想,构建灵动课堂,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积极吸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史料教学法: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史料教学法,学生合作分析,借鉴语文文章分析法得出正确历史结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3.问题教学法:学习新知识,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设疑分成两种形式:学生设疑、教师设疑。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补充设疑,激起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愿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投影猜谜语:“两点三十八分”(打一古代历史人物) 教师可做提示 投影:《木兰辞》节选和图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问题①从“可汗大点兵”中可不可以看出木兰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人呢? (木兰是鲜卑族)
问题②从“木兰当户织”中看出木兰在织布,这是哪一个民族的传统? 问题③今天56个民族当中还有鲜卑族吗?
导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鲜卑族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感受一下那时北方的民族融合吧。
设计思路:通过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让他们进入到新课中。
层层设疑,紧扣课题,激发他们探究新课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环节一:学生设疑(5分钟) 要求:
①学生浏览整篇课文,看看有几目,整体把握教材;
②学生分组提问题,将小组问题整理清楚,尽量使用书面语言表达; ③小组交流展示,比比哪一组提的问题多,哪一组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教师投影同学所提出的问题
①前秦瓦解后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它是怎样统一黄河流域的呢?
②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③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历史意义? 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教会学生浏览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是什么”“怎么样”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设疑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环节二:学生合作探究上述疑问(5分钟)
要求:(1)第1、2组同学讨论问题①;第3组同学讨论问题②;第4组同学讨论问题③;第5、6同学讨论问题④;
(2)将讨论结果整理好以便小组交流时思路清晰,完整;
(3)不能解答的问题做好标记。
设计思路: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加强小组学习的竞争力和协同作战的凝聚力。
环节三:师生合作,展开新课(20分钟)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教师设疑:第1、2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时候完成统一的? ②历史上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经也统一过黄河流域? ③根据《敕勒歌》内容介绍鲜卑民族特点?
④鲜卑族原来生活在什么地方?他们什么时候内迁到黄河流域的? (教师投影五胡内迁地图)
⑤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也在这个时候内迁,我们称之为“五胡”?
过渡: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学生释疑:第3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投影: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
教师强调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过渡: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新一任魏主孝文帝也想像苻坚一样,通过自己的实力来逐鹿中原。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做?
学生小讨论形成共识:要吸取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教训,防止民族矛盾激化;鲜卑族落后于汉族,要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现状必须向汉族学习,促进民族间友好交往;“顺者昌,逆者亡”,我们应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主动向汉族学习。
教师总结过渡: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在迁都前他受冯太后影响,进行过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进行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设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