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住宅质量通病防治监理实施细则2014
住宅质量通病防治控制
2.3.2严禁在止水带的中心圆环处穿孔,避免金属类的硬物划破或损伤止水带。
2.3.3橡胶止水带接长时,宜采用热压焊接方法。金属止水带接头应采用搭接焊,焊缝严密,拐角处应离开拐角1m以外搭接。
2.4施工缝控制措施
2.4.1 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底板、顶板不宜留施工缝,墙体不宜留垂直施工缝。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2.4.2模板支设前,应将施工缝表面松散混凝土、浮浆凿除,并清除杂物,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2.4.3防水混凝土浇筑前,应再次检查施工缝是否清理干净。水平施工缝处混凝土浇筑时应先铺设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
2.4.4金属止水带宜折边,连接接头应采用搭接焊、焊缝严密,拐角处应离开拐角1m以外搭接。 2.4后浇带渗漏控制
2.4.1地下室基础底板(基础梁)后浇带下抗水压垫层,通常做法如下:宽度超出后浇带每侧不小于300mm;厚度不小于250mm;上下双层钢筋网,配筋不低于Ф12@200;混凝土强度等级同基础底板(或基础梁)。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外侧附加保护层通常选用预制板构造,外贴附加卷材层。
2.4.2后浇带分为收缩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后浇带封闭,其两侧混凝土龄期应达到规定龄期,在两侧混凝土干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工,沉降后浇带的封闭时间除满足后浇带的一般要求外,还应在主体结构封顶、两侧地基变形基本稳定后,根据沉降观测记录,由设计单位确认后方可封闭。
2.4.3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 2.4.4后浇带两侧接缝应符合施工缝处理的相关规定。
2.4.5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
2.4.6后浇带混凝土必须充分湿润养护,以避免后浇带混凝土的收缩。后浇带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2.5柔性防水层空鼓、裂缝控制
2.5.1选用耐久性和延伸性好的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作地下柔性防水层,柔性防水层应设臵在迎水面。
2.5.2在转角处、施工缝、穿墙管等部位应设附加防水层。
第 5 页 共 5 页
住宅质量通病防治控制
2.5.3柔性防水层外侧应设臵保护层。
2.5.4基层表面应平整、密实、洁净、干燥,如有污物、油渍等,应洗刷干净、晾干后方可施工。柔性防水层施工期间,地下水位应降至垫层300mm以下。
2.5.5防水卷材施工前,先涂刷基层处理剂;当基面潮湿时,应涂刷湿固化型胶粘剂或潮湿界面隔离剂。(增加了基层潮湿的处理方法)
2.5.6地下室侧墙采用外防外贴法的卷材及顶板部位的卷材应(原宜改为应)采用满粘法施工;防水涂料应薄涂多遍成活。
2.5.7地下室四周回填土施工过程不得损坏柔性防水层及保护层,回填土应按照本标准第4.1.2条第6款的要求施工。
3、墙体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 3.1墙体构造措施
3.1.1顶层和底层应设臵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12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增加了强度要求) ,纵向配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其他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臵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板带的厚度不应小于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φ8。
3.1.2顶层门窗洞口采用单独过梁时,过梁伸入两端墙内每边不应小于600mm或锚入构造柱内。 3.1.3顶层及女儿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粉刷砂浆中宜掺入抗裂纤维或采用预拌抹灰砂浆。
3.1.4屋面女儿墙不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砌筑。当采用砌体结构时,应设臵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和厚度不少于120mm的钢筋混凝土压顶。
3.1.5洞口宽度大于2m时,两边应设臵构造柱。
3.1.6混凝土结构工程填充墙(无论是否轻质墙体),当墙长大于5m时,应增设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必须增设构造柱;除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及烧结空心砖外(轻质墙体),每层墙高的中部应增设高度为120mm,与墙体同宽的混凝土腰梁、墙体的门窗洞口应采取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但采用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及烧结空心砖等砌体材料时,预留的门窗洞口宽度大于1500mm应采取钢筋混凝土框加强。
3.1.7除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砖、烧结空心砖外的顶层填充墙墙面粉刷应采取满铺增强网(原为镀锌钢丝网)等措施。(玻纤网格布也可以)
3.2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 6 页 共 6 页
住宅质量通病防治控制
3.2.1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粗砂,严禁使用山砂、石(屑)粉(控制含泥量)和海砂(沿海地区,控制氯离子,锈蚀钢筋、降低抗震性能)。
3.2.2砌筑砂浆宜优先使用预拌砂浆,预拌砂浆的性能应满足设计和现行标准相关规定。加气混凝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筑砂浆宜使用专用砂浆。
3.2.3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釜停放期不应小于28d,不宜小于45d;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龄期不应小于28d。
3.3施工工序控制措施
3.3.1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填充墙砌筑完并间隔14d以后,优先采用水平塞方方法(不再提倡补砌挤紧的斜砌法)将其塞紧嵌实。其施工工艺如下:
1) 倒画皮数杆,即从梁或板底开始往下画,便于控制预留缝口厚度。 2) 预留塞方缝口厚度,半砖墙20mm,一砖墙30mm。
3) 干硬细石混凝土拌制。先拌制1:3水泥砂浆,然后掺干瓜子片拌匀后,即可获得手握成团落地就散的干硬细石混凝土。
4)分两次塞方,先从两侧往中间填塞紧,每侧留出15~20mm深的槽口,待管理人员(含监理)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再用1:2.5水泥砂浆嵌缝,用抽条反复抽压密实、光滑。
3.3.2框架柱间填充墙拉结筋应满足砖模数要求,不应折弯压入砖缝。植筋应先试验后使用,抽检数量应符合《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第9.2.3条规定。
3.3.3填充墙(无论是否轻质墙体)与框架柱或剪力墙边交接处的竖向灰缝两侧,砌筑时应用抽缝条勒出15~20mm深的槽口,在加贴网片前浇水湿润,再用1:2.5水泥砂浆嵌实。
3.3.4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应一次浇筑完成。(不应留施工缝 ) 3.3.5砌体结构砌筑完成后宜60d后再抹灰,并不应少于30d。
3.3.6每天砌筑高度宜控制在1.5m或一步脚手架高度内(原为1.8m),并应采取严格的防风、防雨措施。
3.3.7严禁在墙体上交叉埋设管线和开凿水平槽;竖向槽须在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用机械开凿,且在粉刷前,加贴抗裂网片等抗裂材料。
3.3.8宽度大于300mm的预留洞口应设钢筋混凝土过梁,并且伸入每边墙体的长度应不小于250mm。
3.3.9应严格控制砌筑时块体材料的含水率。 1) 烧结类块体的相对含水率60%~70%;
第 7 页 共 7 页
住宅质量通病防治控制
2) 混凝土多孔砖及混凝土实心砖不需浇水湿润,但在气候干燥炎热的情况下,宜在砌筑前对其喷水湿润。其他非烧结类块体的相对含水率40%~50%。
现场检查的简易方法可采用断砖法,砖四周融水深度为15~20mm可视为合格。
3.3.10施工洞、脚手眼等洞口补砌时,应将接槎处表面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并填实砂浆。外墙等防水墙面的洞口应采用防水微膨砂浆分次堵砌,迎水面表面采用1:3防水砂浆粉刷。孔洞填塞应由专人负责,并及时进行隐蔽验收,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砌体标高、轴线等尺寸偏差控制
门窗框安装前,应弹出门窗洞中心线,认真复核洞口尺寸,若有偏差及时处理。施工预留门窗洞时,应增加装饰面层厚度的尺寸。当门洞两侧地面有高低差时,应以高地面为计算高度。
装饰施工前,应弹出轴线、标高控制线(如墙面1m线、地面方正控制线等),对几何尺寸进行复核,是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发现较小的尺寸偏差可通过装饰施工来纠正;不易纠正的,应采取返工等其他方法进行处理,严重的应报设计部门复核认可.
室内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净高度为:±20mm。(原为±18mm)
室内方正与垂直线偏差小于0.3%,且小于15mm。 楼板水平度:5mm/2m。
室内方正偏差的测量方法如图:在任一边量取不小于1m的距离AB,分别以A、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圆,其交点C与AB的中点D相连,测量D到平行于DC墙面的距离DE和DC的延长线到平行于AB墙面交点F到平行于DC墙面的距离FG,两距离相差小于0.3%,并小于15mm,即(FG-DE)/DE应在±0.3%之间,且FG-DE小于15mm。
F
A D B E
G
5、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 8 页 共 8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