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

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11:04:57

的庸才占据领导岗位,这种论证背后隐含一个假设,即“怀鸿鹄之志的精英”,往往不孝或者不屑于孝;而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有孝心、尽孝道,将“孝”与胸怀大志的精英相对立;将没有远大抱负的庸才与“孝”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这是没有根据的。

【2008年1月】

甲:有人以中医不为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西医是以科学研究为根据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把中医的科学地位归咎于西方科学界不认可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是没有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没有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呢?

乙:从科学角度讲,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中医不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只能说是伪科学。

甲:中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治好了很多人,怎么能说它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中医也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约七十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之赐。

【参考答案】

1、甲认为“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其中的理由是不成立的,正如乙所论述的,中医是否有科学性主要取决于科学的标准,不取决于文化的标准。(虚假理由或假因果的谬误)

2、甲曲解了“科学无国界”的概念。甲将“科学无国界”曲解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不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或者“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无国界的”。这是错误的。因为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财富,不能被无偿享用,它与“科学”不是一个概念。(混淆概念或不相关的谬误——在“科学无国界”与“国外制药公司诉讼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之间,不能用“如果??则”)

3、乙在断定“中医是伪科学”之一结论时,理由是不充分的。现代的中医虽然不以生物学等为基础,但生物学、化学等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在中医中也有应用,因此不能说中医与科学不兼容。另外,不兼容不意味着就是反科学的或是伪科学的。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过于简单化。

4、甲认为“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就应当说中医是科学的。”这种推理是不正确的。科学对人类有用,但是有用的未必是科学。该推论必须假设:凡是有用的都是科学。 5、在甲的论述中,中医的长处,如“对人体完整的系统把握,强调整体的观念,系统思维”,不能成为证明中医是科学的或者不是伪科学的理由,因为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是判定科学的标准。

6、乙在对话中误解了“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这两个概念。一般来说,“整体”或“系统”的概念被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有严格的结构性或连续性,并不是各个部分或要素的简单相加。

7、乙在对话中将现代人寿命的延长完全归结为医学发展的功劳,这一观点过于绝对化。其它因素如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等因素都不可忽视。

范文:

在论辩和狡辩之间

上述甲乙两人就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总话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但细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的辩论存在诸多逻辑问题。

首先,甲简单地将“文化的”等同于“科学的”,显然是成问题的,因为象占卜、风水等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一,但我们能因此就推论说它们也是科学吗?乙则完全否定了这两个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也是片面的,因为科学和宗教、文学、艺术一样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形式之一,对同一件事情或现象,正如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科学”思想一样,不同民族、文化的人们也有不同的“科学”思想。

其次,甲根据外国制药公司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来反驳乙的“科学无国界”论,这也是概念的偷换,因为乙说的是科学“标准”无国界,而不是科学的“知识产权”无国界,这完全是两回事,正如我们不能因为DVD技术是有知识产权和有国界的就否认DVD标准是无国界的一样。

再次,甲根据中医的某些用处来论证中医是科学的,也很成问题。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古代历史上中医治疗的病人的痊愈真是中医治好的、还是病人自身的痊愈能力导致的痊愈?中医在所谓的“治好”多少病人之外,又治死了多少病人?还有,有某些用就是科学的吗?迷信有时也能安慰我们无助的心理,但因此就能说迷信也是科学吗?

同样,乙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上也有逻辑问题,因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过去很短、现在大幅提高,不一定就和中医的非科学性有关,而很可能是由战争的伤害程度、生活水平的高低所导致的。更何况说不定那时西方人的平均寿命还要远远低于中国人呢?

最后,乙没有真正论证中医“强调整体观念,系统思维”本身就是科学的,宗教、巫术、形而上学等也都强调对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整体把握,但因此它们就都成了科学吗?至于乙所谓的西医也会对病人作全身检查,因此西医也有系统思维,这样的推理也有问题的,因为系统决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机械的相加。更何况就算西医也有系统思维,但这和中医是否科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甲乙两人在论辩的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错误,所以,这场辩论严格来说两人都有狡辩的嫌疑。

【2007年10月】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字典里,“终身制”和“铁饭碗”作为指称弊端的概念,是贬义词。其实,这里存在误解。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有一个“期界问题(horizon problem)”,是指由于雇用关系很短导致职工的种种短视行为,以及此类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当雇员面对短期的雇用关系,首先他不会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投资,因为他在甲企业中培育的专业技能对他在乙企业中的发展可能毫无意义;其次,作为一个匆匆过客,他不会关注企业的竞争力,因为这和他的长期收入没有多大关系;最后,只要有机会,他会为了个人短期收入最大化而损害企业利益,例如过度的使用机器设备等等。

为了解决“期界问题”,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对那些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上的员工,一般都实行终身雇佣制;而终身雇佣制也为日本和德国企业建立与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保障。这证明了“终身制”和“铁饭碗”不见得不好,也说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应该向着建立长期雇用关系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社会,企业劳动者个人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而变化的环境必然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在各行各业,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感。而培养忠诚感,需要建立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长期雇用关系,要给员工提供“铁饭碗”,是员工形成长远预期。

因此,在企业管理的字典里,“终身制”和“铁饭碗”应该是褒义词。不少国家包括美国不是有终身教授吗?既然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教授,为什么不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工人呢?

【参考答案】

1、论证中“终身制”、“铁饭碗”、“终身雇佣制”、“长期雇佣关系”这四个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含义,上述论证中忽视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

2、论证中证明“铁饭碗”合理的主要依据是“期界问题”所表述的短期雇佣关系会导致种种职工短视行为。但是,“铁饭碗”和“短期雇佣关系”这两种情况虽然不能同时存在,但否定“铁饭碗”,并不意味着一定导致“短期雇佣关系”。 3、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终身制”和“铁饭碗”作为指称传统体制弊端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一般适用于那些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与中国改革开放前国有单位普遍实行的“终身制”和“铁饭碗”是不同的,不能证明“终身制”和“铁饭碗”的合理性。

4、日本和德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这里强调“终身雇佣制”为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理由不充分。

5、即便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为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应该向着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的方向发展。” 6、在“环境变化”、“社会主义行为”、“培养忠诚感”、“铁饭碗”这一系列事件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环境变化”不一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培养忠诚感”并非“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唯一途径;“培养忠诚感”有很多手段可供选择,给员工提供“铁饭碗”并非是必须的;长期雇佣关系不等同于“铁饭碗”。

7、教授的工作性质与工人的工作性质有非常大的区别,将“终身教授”与“铁饭碗”工人简单类比是不恰当的。

【2007年1月】

每年的诺贝尔奖,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后,都会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每当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西方人包揽,很多国人在羡慕之余,更期盼中国人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这一奖项。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却是,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真正的经济学家需要坚持理性的精神。马克思?韦伯说: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就是理性化,没有理性主义就不可能有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学要向现代科学方向发展,必须把理性主义作为基本的框架。而中国经济学界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问题他们都敢谈。有的经济学家今天评股市,明天讲汇率,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有的经济学家热衷于担任一些大型公司的董事,或在电视上频频上镜,怎么可能做严肃的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只有远离现实的诱惑,潜心于书斋,认真钻研学问,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家离这个境

界太远了。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西方从事经济学研究最优秀的人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在西方只能受投资银行的雇用,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必须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必须保持与“官场”和“商场”的距离,否则,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成果。

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听起来刻薄,但只要去看一看国际上经济学界哪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有多少文章是来自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就会知道这还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一种评价。

【参考答案】 逻辑结构图:

结论:中国真正意义上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论据1:真正的经济学家都要坚持理性的精神。中国的经济界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话题他们都敢谈。有的经济学家今天评股市,明天讲汇率,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有的经济学家热衷于担任一些大型公司的董事,或者在电视上频频上镜――这些都不符合理性精神。

论据2:经济学所讨论的问题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只有远离现实的诱惑,潜心于书斋,认真钻研学问,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这些都不符合专业化的要求。

论据3:成为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必须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必须保持与“官场”和“商场”的距离,否则,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成果。

论据4:国际上经济学界那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有多少文章是来自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

写作思路:

1、经济学家的定义标准是什么?材料没有明确给出。如果以是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发表文章的数量,显然是不妥当的。 2、材料论证的是中国经济学家的状况,“中国的经济学还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并没有相应的论证,显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3、“严肃的经济学”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说明,是指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内容?还需进一步说明。 4、“一流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奖项蕴含着人类社会实践的研究”“股市与汇率本身就是经济现象,前提与结论论述不一致。个别经济学家现象而否定整体经济学界,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5、“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的问题。”则是不当类比,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6、“关闭在书斋中,做潜心的研究”前提论述不一致,经济学是实践性学科,脱离了实践只能是闭门造车。因此“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不必然就要“与商界和商业保持一定的距离”。

7、产业经济学家也是经济学家,有概念界定不清的嫌疑。中国经济学家至多只有5位的说法缺乏前提,没有依据,有失偏颇的。

范文:

真正的经济学家中国真的不超过5个吗?

搜索更多关于: 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的庸才占据领导岗位,这种论证背后隐含一个假设,即“怀鸿鹄之志的精英”,往往不孝或者不屑于孝;而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有孝心、尽孝道,将“孝”与胸怀大志的精英相对立;将没有远大抱负的庸才与“孝”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这是没有根据的。 【2008年1月】 甲:有人以中医不为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西医是以科学研究为根据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把中医的科学地位归咎于西方科学界不认可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是没有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没有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呢? 乙:从科学角度讲,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建立在物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