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种强化策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精品文档★
五种强化策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
成
一、研究的背景
目前的家庭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庭银河系”现象突出。以我园中班幼儿为例, 在 120 户家庭中“,家庭银河系”型的家庭占到了 94%。从家长问卷表中, 我们发现: 稍有不称心就发脾气的孩子有 68%、生活上不愿自理的孩子有 91%、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的孩子仅33%。从教师问卷中, 我们又发现在日常表现中自主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也不多。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虽然是一个老话题, 但是, 我们认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还是非常有必要倡导教师在相关的心理学方法——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的指导下,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斯金纳认为,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 任何习得行为, 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儿童的行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一件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儿童的一个行为发生后, 成人立即予以注意, 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责, 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如果一个儿童出现了不良行为, 如愤怒发作或无理取闹, 成人可以暂时不予以理睬, 采取“冷处理”, 排除对他的注意。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对于学前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8
★精品文档★
期的孩子来说,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强化 ,是他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
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 那么, 就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因为, 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 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 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 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行为强化策略。
二、运用强化理论的原则
1.在实施过程中, 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幼儿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 我们所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2.将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 并予以具体化。幼儿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 所以, 对孩子的激励, 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 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 使目标始终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后, 要及时给予强化, 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高, 孩子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 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幼儿为达到目标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8
★精品文档★
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3.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 成人就要及时将完成情况的评价告诉他。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 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在孩子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 即使老师仅仅以点头或微笑的形式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的简单反馈, 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反之, 如果老师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或反应漠然, 那么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4.用消极强化替代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 激励行为, 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 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根据斯金纳建议以及教育的正面性来说, 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惩罚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 应该予以禁止。我们提倡以强化理论中的消退法来取代惩罚的方法, 更多地发挥强化的作用。 三、实施策略
1.注重强化的有效性。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儿童的天性中含有狡猾的成分, 不可放纵迁就。在如何对待幼儿的无理取闹的问题上, 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强化理论。他们都认为对于孩子需求的满足也要适可而止, 止到自然所容纳的范围之内, 否则孩子会得寸进尺。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8
★精品文档★
所以, 我们在运用强化的手段时, 不能滥用, 要注意其有效性的体现。必须在孩子达到或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才能给予一定的强化刺激。如果, 在孩子还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老师就心急的给予奖励, 孩子就会认为即使做不到老师也会奖励的。久而久之, 就失去了强化刺激的意义了。同时, 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 作为教育者, 在孩子行为形成的过程中, 要注重随时的观察、指导、鼓励, 使其始终处于为完成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的状态中。这样,不但体现了强化的有效性, 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坚持性。
2.注重强化的及时性。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 有的老师强化手段运用得太多,孩子觉得无所谓; 有的老师又运用得太少, 孩子会觉得遥不可及。这都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主要存在老师对幼儿良好行为形成过程的不够关注, 致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有的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如果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 稍稍出现一点偏差, 就认为其没有达到, 而取消原先的奖励。一个学期下来, 对幼儿的行为表示赞许、鼓励、肯定的言行少之又少。相反, 批评、斥责却不少, 动不动就对幼儿予以严厉的批评, 有些老师甚至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 幼儿行为中的闪光点总是因老师的忽略而得不到及时的强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