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届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教师版
2018东城期末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8—20题。(9分)
1938年的较量
郭凯冰
宫本傍晚进门的时候,天一阁的裱糊匠汤文刚把民国十八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人打门,知道是保长说的人来,把儿子推回后院,开门迎客。
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手中托一黄绢包起的卷轴,见汤文开门,鞠一躬。 汤文跟在客人身后。这个斯文的背影,让他感受到隐隐的杀气。
宫本不落坐,环厅踱来踱去,看墙上字画。汤文牵一下嘴角。好东西谁家挂在厅里,再说,这年月,还给你小日本留着?
?听说府上世代裱画,可当真??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
?是。我汤家有祖训,男不读书为官,故传一裱糊手艺,赖以糊口。?汤文落座,安静回答。
?汤先生过谦。济南府人都知道汤先生颇通古字画鉴赏,怎会是一裱画匠??宫本摆手,一绺小胡子下的嘴角翘起。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过奖了。我汤家在济南府居住多年,全赖大伙提携,混些许薄名,有口饭吃罢了。? ?汤先生不要自谦。近日鄙人偶得一画,来府上是请先生指教的。? 宫本毕恭毕敬将卷轴放在八仙桌上,慢慢打开。
汤文身子哆嗦一下,站起,复坐下稳住——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宫本侧脸,审视汤文表情,示意近前观赏。汤文懒懒站起,含笑俯身细看。 一个钟头过去,门外两个日本兵踱来踱去。厅里,宫本和汤文依然俯在画前。 ?汤先生,画可是真的??宫本意识到汤文已经看完,抬头问。 汤文笑笑:?宫本先生,恕汤某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
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汤先生不愿将真象告诉鄙人??
汤文沉吟一番,作无可奈何状:?不,宫本先生,汤某只是不愿打扰先生雅兴。我看先生表情,必认定画是真迹,汤某说假,先生会信?再说,这画逶迤壮观,定为名家所绘,即使假的,若先生喜欢,赏心悦目,作真品藏之,又有何妨??
宫本听完,离开八仙桌,在屋里急速踱几圈,站定在汤文面前:?汤先生,实不相瞒,此画是前几年你们的皇帝溥仪去东北之时从故宫带出,在长春送我们少佐转交天皇的。此次鄙人奉命来中原,其实就是找人鉴定真伪。你们中国,此画赝品太多了。?说完,重新落座。
汤文微笑:?既然宫本先生如实相告,我也就实话实说。自此画出世,受徽宗皇帝喜爱,用瘦金体题‘清明上河图’并盖上双龙小印,就有历代名家争相临摹,故赝品颇多。真迹藏于皇宫,虽偶有流落民间之时,一旦世道太平,朝廷即悬赏搜寻缴入皇宫,见真迹之人并不为多。加之此画是巨幅长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结构严密,临摹非一朝一夕可成。由此,赝品笔法精湛者不少,毫无差错者却无。?
听完汤文一席话,宫本沉吟好久:?先生果为饱学之士,宫本佩服。不知汤先生如何知晓此画秘密,可否赐教如何看出为赝品??
汤文悠然叹一声:?我祖上本御用画师,素喜此画,以身份之便,常观之忘食,且时有临摹。因一宫廷政变,怕此画落入叛臣之手,故将之藏于御沟石缝内。谁料当夜天降暴雨,沟内水涨,淹及石缝,待到雨停水退,画已尽毁。祖上悔之不已,逃离宫廷流落民间,并立下家规,男不入朝为官享受俸禄,女不入宫为妃亲近帝王。?见宫本张大嘴,汤文继续道,
1
?先生不要失望,此画确有真迹。张择端本一爱国之人,靖康之耻后流落南方。每念及故园,痛恨金狗,彻夜难眠,于是重新绘制一幅,流落南方。清时被一高官得到,后高官获罪处死,家产尽没入宫,此画复收入宫中。可先生此画确非真迹。?
汤文伸手指?市区街景?部分四个掷榖子人道:?先生看桌面上榖子,掷出两颗为六点,有一颗尚在旋转。以先生想来,此掷榖子之人希望自己几点呢??
宫本不假思索:?六点!?
?对,此人定然希望如此。耍钱人皆为急功近利之徒,此时定会在口中狂喊。先生细观此人口型,他喊的可是此数??
宫本张开嘴巴:?六……?汤文如释重负般笑笑,抬手拭额:?先生以为,此画是真是假??
宫本满面颓丧。沉吟片刻,见汤文作势要为他收起画幅,不耐烦挥手:?天皇索要真品,假画又有何用。既然先生熟知真迹,又是画师之后,鄙人请先生细观此画,找出其中错处标之,可好??说完,细眯了双眼,看定汤文。
汤文作为难状笑笑,片刻方说:?既然先生抬爱,汤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不过实在力不从心,怕耽误大事。我勉力为之吧。?
宫本走了,留下一日本兵,立在汤文正屋门外。夜晚,又有一对日本兵驻进了院子。 第二天,天已大亮,日本兵还不见汤文出门,进屋察看,汤文竟没了踪影。
后来济南府的说书人快嘴张编了评书,在听雨轩道出真相:那宅院本是一官宦的后院,家道中落,这后院就卖给了汤文。寝室中有一地道通到后街,是防备兵乱修的。那《清明上河图》竟是真的。张择端画的上河是现在河南开封府,开封府人喊?六?,本就是嘬口音,可宫本有点福建口音,福建口音的?六?是张着嘴巴喊。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 答:
19.下面两句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情绪,请任选一句说出你的感受。(2分) A.汤文身子哆嗦一下,站起,复坐下稳住——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B.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 答:
20.读了这篇文章,汤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50字左右。)(5分) 答: (一)(共9分)
18.汤文用智慧保全了国宝清明上河图并顺利脱身的故事。 (共2分,保全清明上河图1分,顺利脱身1分) 19. A. “哆嗦一下”写出汤文看到《清明上河图》的激动、兴奋。“复坐下稳住”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此来迷惑宫本。
B.“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写出宫本听到汤文辨不出真伪的回答后的恼怒,“猛然扬起”到“缓缓落下”,反映出宫本瞬间经历了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强忍住内心的恼怒而假装平和。
(共2分,两种情绪,每种各1分)
20.(共5分,结合内容2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2018西城期末
(二)阅读《寻找木头里的声音》,完成22—24题。(共10分) 寻找木头里的声音
牛放
木头里一定是藏有声音的,一个懂得木头的人能够发现那些藏匿的声音。
2
音乐家是解读声音的高手,他们可以将散落在木质里的声音编织成音乐,像引导清泉一样让木质里储存的声音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让那些大地生命、森林鸟语、天空流云经久不衰地穿越时空,流进人们的耳朵。
而要想找到木头里的天籁之声,需要既懂得木头又懂得音乐的人,何夕瑞就是这样一个人。
何夕瑞1945年生于重庆荣昌县。他的母亲是音乐教师,早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父亲是南京金陵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何夕瑞继承了父母的基因而颇有音乐天赋,识谱、拉琴,只要稍加指点,便能掌握八九分。他12岁时,父母双双被划成了右派分子,命运发生了转折。他13岁当了给人挑送东西的?挑夫?,16岁时,正式叩头拜师成了木匠学徒。何夕瑞天资过人,生就是块当木匠的料。一年后,他的手艺竟然超过了所有的师兄弟,成为师傅最看重的徒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为厂里的文艺演出做了一把二胡,结果这把琴竟成了厂里的宝贝,谁拉都夸琴的音色好,这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
正是这个机缘,改变了何夕瑞。木头与声音结合的魅力,让他如醉如痴。此后,他迷上了制作乐器,而他决定这样干了,九头牛也拉不回头。
1979年,34岁的何夕瑞带着自制的小提琴来到四川音乐学院,恭敬地恳请内行鉴定他的?成果?。他踌躇满志,自制的小提琴在小城荣昌已经是名闻遐迩了,他更希望这把琴可以登上音乐学府的大雅之堂。然而,教授的话泼了他一头冷水。?这明明是板胡的声音,?教授拉了何夕瑞的琴后说,?不是模仿就能制作小提琴的,一个好的制琴师是在音乐的灵感中获得制琴的技巧。?这番话对于信心十足的何夕瑞来说既是当头打击,又是明路的指引。百折不挠的何夕瑞看到的是后者。他心中堵塞很久的暗渠仿佛一下子被凿通了。
从此他走路睡觉都在想着他的?琴事?,这个初中未毕业的木匠,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知识,一边继续探索着制琴技术。他渐渐发现,制琴的木材选择至关重要,而木材材质的好坏,与其生长的土壤、气候、海拔以及树种都密不可分。他越是往深里钻研越是感到事情艰难,也越是被深深吸引。
(A)何夕瑞,一个中国乡镇的木匠,在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中迈着坚定的步子。他无数次去到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里,在高山沟谷之间仔细寻找他认为的优质木材——那种藏匿着万千美妙音律的优质木材。1997年7月他去西藏找木材,在杳无人烟的阿里地区寻找了32天,最后因?弹尽粮绝?困于山中,差点把命丢在藏北。那些经过千辛万苦弄回家的木材是他的宝贝,家里没有谁敢随便动。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叮叮当当,哗哗啦啦,又是锯又是敲,什么工具都用,什么声响都有……设计、制作、失败,再设计、再制作、再失败。木材、时间在他的坚忍中消耗和流失。他的信念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失败的锤炼。
何夕瑞吃尽苦头,终于发现了木头藏匿声音的种种奥妙,终于透彻地掌握了制作小提琴的要领,并完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这时,他发现自己追求的并不止于此,他要制造的是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小提琴?。何夕瑞认为西方的小提琴体型是西方少女的胴体,宽肩、丰乳,个性张扬;而中国的小提琴应该是唐朝的少妇,削肩、蜂腰、肥臀,含蓄温婉,性格内敛。但是小提琴一旦改变原来固有的造型,声音也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想将造型与声音完美融合,无疑是个世界难题!因此,中国式的小提琴也许是这位木匠的非分之想罢了。但他生性就是一个善于给自己出难题的人。
3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个重庆荣昌木匠研制的中国小提琴?何氏三圆琴?诞生了。这把有着显著中国特色的?中国小提琴?,震惊了世界。2011年4月30日,何夕瑞迎来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邀请,他研究自制的?何氏三圆琴?走进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专场演奏结束后,现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传达出了所有听众的称赞与享受音乐饕餮的满足。专家们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琴的音色如同散发着橡木味的陈年葡萄酒般沁人心脾,从低音到高音,清澈透明,无一杂音,特别是高位音,声如珠玑。? 好一个(B)何木匠!
一次偶然的拜访,我看到何木匠的院子里堆积了很多木头,知道这些木头都是他从遥远的森林中寻觅来的,甚至每一根都可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年届七十的何木匠一定不愿意让这些蕴藏着无数美妙声音的木头永远沉睡,他想用他那双灵巧的手将那些酣睡的声音唤醒。然而这些木头却让我为何木匠担心,如果他将它们全部制做成琴的话,一定会被累死许多次的。我看着一天天老起来的何木匠,心中不由为他祈愿:老命只有一条,千万不能硬拼。
(C)何大爷,您还是慢慢来吧!
(选自《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22.为了寻找木头里的声音,成为好的制琴师,何夕瑞做出了哪些努力?(3分) 答:
23.对人物称呼的变化,往往与记叙的内容相匹配,也往往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请仿照示例,分析不同的称呼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A.何夕瑞:他在找木头和制琴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重之情。
B.何木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何大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文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以下是百度百科中“何夕瑞”词条。
何夕瑞,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有人认为这一内容应该写入文中,有人认为不应该。请你结合词条内容和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3分) (二)(共10分)
22.答案要点:学习音乐知识;进山寻找木头;研制“何氏三圆琴”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3.答案示例:
B何木匠:他以木匠身份经过不懈努力制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叹之情;
C何大爷:他年界七十还坚持制琴,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心疼和祈愿,希望他慢下脚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