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货币金融史课件06复习用

中国货币金融史课件06复习用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21:40:43

1、“大中通宝”(元至正二年公元1361年所铸 )朱元璋为吴国公时铸造,在应天府设宝元局,国家专设铸币机构,该钱与历代铜钱一起流通。

2、“洪武通宝”朱元璋即位后,于1368年铸造。有五种货币: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和小钱。票面价值与实重基本一致。此后明朝历代皇帝均有铸币。 3、“永乐通宝”(明成祖1403年 所铸) 4、“宣德通宝”(明宣宗1426年铸) 5、“弘治通宝”(明孝宗1488年铸) 6、“嘉靖通宝”(明世宗1522年铸) 7、“隆庆通宝” (明穆宗1567年铸 ) 8、“万历通宝” (明神宗1573年铸) 9、“泰昌通宝” (明光宗1620年铸) (三)明铜铸币的特征 一、纸币

(一)“大明宝钞” (四)倒钞法

二、明代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五、明代的白银 (一)背景 1、历史背景 2、经济背景 3、货币背景 4、社会背景

(五)明代白银的来源

第二节明代的信用

一、典当业

二、私人高利贷 三、钱庄

是由兑换业发展而来的金融机构,也是由宋代的各种钱币交换机构如金银铺、金银交易铺,金银钱交换铺等转化而来,钱庄起源于明朝发展与清代直至民国。明以前没有钱庄这个名称,类似的业务机构有。钱庄的产生是明代金融机构专业化程度加强的表现。

如果把明代钱庄与欧洲中世纪银行比较一下,可以看出,二者最初的业务是基本相同的。都起源于货币兑换业,并由此形成了较为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和货币信用机关。但二者因各自所处的背景不同后来的发展却有很大差距。首先的发展的规模与营业的范围不同。中国的钱庄规模小业务范围相对狭窄;且发展缓慢。只从兑换发展出放款,存款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与不同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有关。中封建社会有窖藏的习惯,且有些贪官对不义之财当然不愿公开,更是以各种方式藏在加重,有的是窖藏有的是藏在墙壁的夹缝内。至汇兑业务因为有大面额的纸币发行便

9

于携带,可以代替汇票,因此明朝前期汇兑业并不发达。到明朝中期汇兑业由官方办理私营钱庄并为担负起汇兑业务欠账的业务范围仍然非常有限。而同期中世纪的欧洲银行,却有兑换业发展出存放款业务和汇兑业务,其业务范围比中国钱庄大得多。另外中国钱庄的信誉度也不如欧洲银行高,主要是中国钱庄营私舞弊的现象比较严重,社会的信誉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钱庄业务的开展。

另外明代放款信用相对阻碍了钱庄业务的发展。因为明代放款大多是大商号兼营的。一是消费信用放款;二是对手工业和商业经营性放款。这样反而加强了大商号同中小工商业的联系和控制。而对中小工商业者来说他们宁愿把自已的闲散资金存入大商号而不愿存入银行。而大商 人的款项主要来自有权势的官僚,所以他们无需向钱庄借钱。这种情况无疑影响了明代钱庄存放款业务的发展。这也说明中国的信用业,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同官僚资本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特征对中国后来经济与金融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复习题:

一、试述明代钱庄的产生、主要业务及其与中世纪欧洲的银行相比有哪些差距? 二、试述明达纸币的贬值及政府采取的调节措施。

第七章 清前期的货币

第一节 银两制

导言

白银是清代的主要流通手段,铜钱主要用于小额支付,银本位和银两制是清代的主要货币制度。

一、清代的秤量货币—银两制 二、实银两与虚银两 (一)实银两

指在各地流通使用的具有宝银名称和成色的实际存在的银两。即实实在在的银子。如银元宝,成色一般在93%以上。成色指含银量。如北京的十足银、松江银、天津化宝银、白宝银;济南高白宝等。 (二)虚银两

指银子的计算单位,而非银子本身。指观念上银子的计算单位,是由官府或社会公认的银两计算单位,有地区差别,在帐务处理上意义很大。虚银也必须有成色,否则也起不到计量单位的作用。 1、纹银。 2、海关银。

3、上海九八规元。 4、天津行化银。 5、汉口洋例银。 6、炉银。

三、平砝(银秤)

是称量银子重量的标准单位。大致可分为库平、关平、漕平、市平四种。

10

(一)库平。

税秤,是政府征收各种税收使用的的称量标准,为全国征税的计量标准。 (二)关平。

海关使用银秤。也叫关秤。是根据中外通商条约规定的标准重量,比中央库平大一点,每两重为581.47英厘。即37.68克。 (三)漕平。

指对水运粮折成银两后所用得称量标准,即漕粮银的一种虚银两。 ( 四)市平

是各地市场通用的银秤。

(五)清代银两制度的局限性及折算 四、银炉和公估局 (一)银炉 (二)公估局

该机构是鉴定银锭成色和重量的机构。

第二节 清代的制钱

一、清代的制钱

制钱就使指清代的铜钱,指清代的年号通宝钱。请制钱从名称上是沿续明朝的习惯叫法,以便于古代的钱币相区别。 (一)种类 复习题;

一、列表说明清代的银两制度。

二、清代外国银元的流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 清前期的信用

第一节 清代的典当业

一、清代典当业的发展 (一)概念与特征

指以高利贷资本经营抵押放款的信用机构。

二、清代典当业的经营 (一)抵押放款

(二)存款与抵押放款 (三)发放信用货币

接当时发行信用货币。有的当铺接当时不付现金而是发行信用货币。付给当者可以随时兑现的钱票银票,信用好的当铺发放的钱票银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流通,于是便成了新用货币。当时大当铺以钱票银票代替现金的情况相当普遍。

(四)帮助政府推行货币金融政策 (五)当铺业务的衰落

第二节 清代的钱庄与银号

一、清代钱庄银号的产生与发展

11

二、|清代钱庄银号的业务

银钱兑换是钱庄的基本的主要业务。 存款

(四)信用中介业务

第三节 清代的票号与官银钱号

一、清代票号的产生与发展

票号是清代由从事汇兑业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又叫“ 票庄”“汇票庄”“汇兑庄”等。因为票号大多为山西人开办所以又叫“山西票庄”。票号在广东则称为“西号” 二、票号的业务 (一)汇款

(二)存款与放款

三、票号的利润与管理体制 (一)利润 (二)体制

四、票号与钱庄比较分析与清末票号的衰落 (一)票号与钱庄比较

1、相同点:都是清代民营信用机购;都有一些共同信用业务如存放款等。2、不同点:业务性质不同。钱庄主要是兑换钱币;票号主要是汇兑;体制不同。钱庄是地区独立经营制;营业范围主要是本地区,外地一般不设分店。票号为分支连锁制,分号遍及全国。势力范围不同。钱庄以长江以南为中心,大多为江浙人所设;票号则以北京和黄河流域为中心大多为山西人所经营。业务范围上票号代理国库和省库;钱庄则包揽了道府县库。存放款对象不同。票号多于官府官吏交往,存款以官款为大宗,放款只给钱庄、官吏及富商大贾。钱庄多与商界来往,存款以一般商人为对象,还兼与外商及外国银行关系密切,买办性较强。票号注重结交官府,一般不与外商及外国银行直接交往。封建性色彩较浓.兼营的业务也有所不同。钱庄兼营贴现业务,兑换、金银买卖、交换票据等业务;票号则不兼办这些业务。

(一)票号的局限性及衰落官银钱号 (二)其他信用机构 复习题:

一、钱庄如何经办外商与华商经营进出口货物款项的中介业务? 二、清代外国银元的流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比较请代钱庄与票号的异同点。 六、拆票、银拆

第九章近代社会的清朝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清代的银元

一、外国银元的流入与流通 二、外国银元的种类

三、外国银元流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2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货币金融史课件06复习用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大中通宝”(元至正二年公元1361年所铸 )朱元璋为吴国公时铸造,在应天府设宝元局,国家专设铸币机构,该钱与历代铜钱一起流通。 2、“洪武通宝”朱元璋即位后,于1368年铸造。有五种货币: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和小钱。票面价值与实重基本一致。此后明朝历代皇帝均有铸币。 3、“永乐通宝”(明成祖1403年 所铸) 4、“宣德通宝”(明宣宗1426年铸) 5、“弘治通宝”(明孝宗1488年铸) 6、“嘉靖通宝”(明世宗1522年铸) 7、“隆庆通宝” (明穆宗1567年铸 ) 8、“万历通宝” (明神宗1573年铸) 9、“泰昌通宝” (明光宗1620年铸) (三)明铜铸币的特征 一、纸币 (一)“大明宝钞” (四)倒钞法 二、明代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五、明代的白银 (一)背景 1、历史背景 2、经济背景 3、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