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入中国,20多年来受到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长期关注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在各企业不同程度引起重视.一批优秀企业和知名企业相继建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较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认真考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客观、恰当地分析.评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对确定我国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21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战略已日益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企业通过凝聚先进思想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施经济文化一体化经营发展新战略,正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壮大和永葆青春活力的战略选择。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信息化革命的来临,现代市场经济逐渐向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企业战略决策里占据了核心地位,因此,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新世纪的企业竞争将不单单是企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角逐,而是品牌形象的挑战,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较量。然而,从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低层次,有些企业至今对企业文化仍然迷惑不解或一知半解,认识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错误。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由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目的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内容上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为了与国际接轨所取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所以企业文化可以替代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简单片面地等同起来。其实,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和疏通引导解决员工思想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工作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侧重于人
的思想和精神;而企业文化是直接指导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工作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它涉及企业的风格、体制、政策及企业形象等方面的管理实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虽然有着相似的目的,但它们是属于不同范畴而又不可互相替代必须结合的两项工作。如果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机械地用于企业文化建设,这样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事倍功半,收不到预期效果。
忽视了创造性和个性化。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企业精神常用团结、求实、开拓、进取、拼搏、创新、奉献等词语加以排列组合,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表达了,就失去了企业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变成了企业文化的标准件组合,这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众多企业共有的“企业精神”;还有些企业对国外大公司的企业文化推崇备至或按照兄弟单位的企业精神照葫芦画瓢。因此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照抄照搬、互相模仿、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严重现象,使企业文化建设几乎走入了死胡同。
流于形式,缺少内涵。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也被引入了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搞文体活动、张贴标语口号、制定规章制度、统一标志等,有些企业还请广告公司做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固然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的内涵和基础,因此给人们一种误导,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体活动或形象设计。企业的文体活动和形象设计只是企业文化表层的一些表现形式,而非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样没有实际内容作支撑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缺乏厚实的群众基础。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能够推动本企业发展壮大的群体意识,亦即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员工,来源于员工的长期生产经营实践。而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变成了少数几个领导杜撰出来的文字口号,使企业文化变成了“企业家文化”。虽然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需要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渗透到企业组织的每一个细胞。
因而企业文化不应当只反映几个人的意志,而必须真正反映员工的群体意识。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是最有资格和最具发言权的。所以员工要根植企业文化的沃土,如果离开这片沃土,企业文化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生命力,就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企业文化的深入研究。要彻底改变那种简单模仿著名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形式,而忽视企业文化内涵的片面做法,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二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评估、诊断和咨询的研究,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三是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应做出及时的调整和相应的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企业文化富有个性特色。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要在企业文化理论指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把共性和个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突出企业的个性,有个性才有吸引力,有个性才有生命力。事实上,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相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听就知道是同仁堂所独有的。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好就好在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正因如此才能构成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领导身体力行与员工积极参与。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
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企业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创立者和实践者。由于他们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总揽全局,在发挥企业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由他们亲临其境、身体力行、首先参与、率先垂范,这样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相互结合,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因为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在他们中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企业文化素材,特别是他们中间的先进模范人物,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集中地反映了先进的企业价值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目中,形成共识,变成共同的信念,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工作职责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把个人力量融汇于集体之中,树立集体观念,使员工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产生整体效应,推动企业的发展。
突出重点,把握灵魂。企业文化理论博大精深,企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从企业的民主、企业道德、企业教育到企业行为、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哪一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但在企业文化的诸因素中,必须突出重点。企业文化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无疑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推动力,是一种自觉意识和信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因此企业精神就是我们每个企业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实践中,应着重突出的重点。只有突出了企业精神这个重点,才能集中精力建设好优秀企业文化。然而培育和塑造企业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价值观进行分析整合,才能提炼出最适应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确立后,企业需要从上到下、从管理者到员工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体现企业精神的要求,真正把企业精神落实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才能增强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精神发扬光大,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