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准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比较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五带的划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 3、五带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规律,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这个表格。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1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教师说明:我们继续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演示。 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
如果学生演示有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提问:在演示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倾斜的) 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④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
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用课件再展示一次。 教师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教师提问: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再一次演示地球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教师再问: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又问: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 学生回答:不会
教师又问: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学生回答:不会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教师指导读图分析: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插图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图中可以读出公转的方向、特征和二分二至时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用课件再展示一次。 教师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教师也在黑板画空白表,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填写并解释。
2
节气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赤道 3月20或21日 夏至 北回归线 6月21或22日 秋分 赤道 9月22或23日 冬至 南回归线 12月22或23日 教师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填表或解释不对的,引导学生及时纠正。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教师提问:结合P15活动2,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的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冬季比较低) 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
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说说这个季节,地球在图1.20所示
的哪个位置附近?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夏季;在B位置附近;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为冬季。)
④结合图1.18,说说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四季的变化。
公转位 太阳照 地面热 热量多 热 形成 置不同 射不同 量不同 热量少 冷 四季 [板书] 1、形成了四季
教师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板书] 2、产生五带
教师布置任务: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特征。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广东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热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12、1、2 冬季 昼短夜长 夏季 9、10、11 秋季 昼夜平分 春季 6、7、8 夏季 昼长夜短 冬季 3、4、5 春季 昼夜平分 秋季 日期 月份 北半球季节 昼夜长短 南半球季节 教师讲述:可见,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还形成了五带。
[全课小结]略
3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移动 产生
地轴倾斜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66.5°N 北极圈 北温带
23.5°N 北回归线 热带
23.5°S 南回归线 南温带
66.5°S 南极圈 南寒带
[反馈练习]
1、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A. 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B. 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2、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界线是( )
A.23.5°S和66.5°N B.23.5°S和23.5°N C.66.5°S和66.5°N D.23.5°N和66.5°S 3、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昼夜 B.昼夜更替 C.昼夜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 4、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
A. 有无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B.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B. 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D.有无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 5、我国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白昼最长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北寒带的南界是——________; 南北温带介于________纬线 和_______纬线之间;热带介
于 _______线和_________线之间。 (2)五带中,地面获得太阳热量最 多的是_______。没有太阳直射,也
没有极昼和极只有太阳斜射的是______ , 有极昼和极夜的是__________。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________ 带。
7、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用箭头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 (2)地球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
(3)当地球位于B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_。此时我国昼夜的长短情况是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