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朱自清《绿》
《绿》教学设计
赣榆县青口二中 张来芳
教材依据
《绿》是新课标实验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设计思路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依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听录音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对文章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观察景物的方法。
2、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请学生回忆初中阶段所学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新课。(学生回答)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初中已学过他的《春》、《背影》。
2、简介背景:
本文写于1924年,是朱自清先生《温州的踪迹》一组散文中的第二篇。当时正是大革命时期,作者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教国文,五四运动的激情在作者心中仍未消失,愉悦的心情无法抑制。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3、检查字词
尘滓zǐ 蕴蓄yùn 皱缬xié 明眸善睐móu lài 雄踞jù 几绺liǔ 挹yì取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 听录音,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2、课文题目为“绿”,什么地方集中写“绿”的? 3、第二节是不是闲笔?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思考后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1)、归纳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2)、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①梅雨瀑:声音(哗哗哗哗的声音)形态(视觉) ②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平滑的布。 ③瀑流经过??纷纷落着。
比喻:写出色泽、水花形状和水花之多和不断舞动的姿态。 ④为什么用“据说”而不用“听说”?
“据说”表示不确定,如果用“听说”似乎就是曾经真的听到过这样的说法。
(3)、写梅雨亭、梅雨瀑与梅雨潭的绿有何关系? 明确:①为了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绿的环境。
②起衬托作用。写梅雨瀑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绿的美,以美衬美。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瀑布更加可爱。
(4)、齐读课文第二段,加深理解。 2、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思考:
①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醉人、奇异)
②用批注的方法,把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字在课文相应的地方标注出来。
3
(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在旁边作上批注。) 提示:写景的角度富有变化,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写景多角度:静态、动态、亮度、质地、色彩??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 ③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处语句并说说理由。 比喻:碧绿的潭水——极大的荷叶(形色)
蔚蓝的天空(鲜润) 小姑娘(可爱)
少妇的裙幅(静态——涟漪) 初恋少女的心(动态——荡漾) 涂了“明油”(亮度——波光) 鸡蛋清(质地——软嫩) 温润的碧玉(色彩——清澈)
作用:一连串新鲜贴切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几个方面再现梅雨潭绿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同一对象,就把景物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
对比:
梅雨潭的绿——-——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 (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