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6课时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学案浙科版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学考要求
知识内容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课时要求 一、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1.免疫的定义和类型
(1)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免疫系统的组成
①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②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③第三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的两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组成 体
表
皮肤——皮肤屏障
屏
障
必考要求 a a a 加试要求 a a a (1)概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消化道黏膜??物理屏障?呼吸道黏膜?? 病原体不能穿过???黏膜屏障?泌尿管道黏膜
?????生殖管道黏膜???皮肤表面的死细胞——病原体不能生存??
皮肤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真菌?化学防御??? 和某些细菌?
特别提醒 化学防御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黏膜分泌的胃酸都具有杀菌作用。
(2)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 ①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对象
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针对的是突破体表屏障的各种病原体,而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②第二道防线的构成
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等)。 ③体内非特异性反应的实例——炎症反应。 3.白细胞在体内非特异性反应中的作用
(1)变形运动: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在此过程中,白细胞需要做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一个中性粒细胞可以吞噬几个细菌;一个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3)分化作用:单核细胞可以分化成巨噬细胞。
思考 人的泪液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几道防线? 答案 属于第一道防线中的化学防御。
探究1——图示解读
从上图分析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两种作用: (1)图1、图2属于物理屏障,其作用机理如下:
①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 ②皮肤的表面有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病原体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2)图3属于化学防御,如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 探究2——理性思维
如图是溶菌酶和巨噬细胞消灭细菌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该防线由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组成,其作用机理如下: (1)炎症反应
??会释放一种多肽类的物质,引发神经冲动,使人痛觉
?发红:皮肤破损时,使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①原因? 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
?肿胀、发热:皮肤破损时,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
②结果: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吞噬作用
疼痛:皮肤破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人体
皮肤破损→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吞噬细菌、病毒→脓液。
例1 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感染,这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损失 B.第二道防线的能力减弱 C.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 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答案 D
解析 皮肤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一方面,皮肤起物理屏障作用;另一方面,皮肤表面有角质细胞,病原体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也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皮肤大面积烧伤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就大大减弱。
例2 (2017·浙江11月学考)人体皮肤破损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受损部位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变红 B.组织液离子浓度降低,引起局部肿胀
C.某些细胞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刺激神经系统,产生痛觉 D.巨噬细胞分化成大量的单核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增强 答案 C
解析 受损部位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A项错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液体逸出,组织液离子浓度上升,引起局部肿胀,B项错误;皮肤受损时,毛细血管和细
胞被破坏,人体会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C项正确;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D项错误。
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1.非特异性免疫
从第一、二道防线来看,这两种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都对多种病原体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无特异性,所以这种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
如果入侵者突破了身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就会发挥作用。这道防线是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
探究——比较异同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 来源 对象 非特异性免疫 遗传而来,先天性免疫 所有病原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 基础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巨细胞等) 特点 出现快,范围广,时间短,比较稳定,出现慢,时间长,针对性强,作用强度弱 强度大 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后天获得的 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 联系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的形成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例3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巨噬细胞等 B.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 D
解析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其基础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基础是免疫系统构成的第三道防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