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3.能画各种物体,已有细节;4.画出的形象包含某种想象的情节;
5.据想象情节.画出几个物体,它们之间有情节联系;6.按照新的方式运用所提供的图形。
【简答】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象水平逐渐提高。具体表现在: (1)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2)自编新故事;(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一)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2.混淆假想与真实。 【论述】(二)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2.情绪的影响;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简答】一、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2~3岁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儿童想象的最初形态的特点如下: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活动开展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 2.想象过程进展缓慢;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想象表象只是新情境的某些特征和旧形象的某些特征的等同或相似性联想;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动作有利于促进幼小儿童想象的进行; 6.想象依赖成人的语言提示,成人语言提示作用在于:
(1)使有关表象活跃起来;(2)丰富想象内容。 【练习】二、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主要表现: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原因: (1)想象受感知形象直接影响;(2)不追求想象成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练习】三、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具体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
1.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2.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练习】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即感知水平的概括;2.动作的概括,即表象水平的概括;3.语词的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 【练习】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 (1)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论述】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由小到大,可分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在实际生活中,儿童对自己的行动结果不断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表象形式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据上述趋势和特点,大致可以说:4岁前的幼儿思维是非常具体的,需要依靠直观材料和动作进行;4岁后,主要依靠在头脑里的具体形象进行。据此,在不同场合,据幼儿知识经验、发展水平的不同,教师可用不同的教材教法;不熟悉的教学内容要多设直观环境,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对有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主要依靠言语活动。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义语,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 1.前后阶段顺序不变,但可加速或推迟;
2.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 3.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发展分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7岁前处于前两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只能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 (一)反射练习阶段
1.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带有练习因素的不断重复;2.天生的反射通过练习而巩固;3.天生的反射得到发展。 (二)最初习惯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
1.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2.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性的动作,称为习惯性动作或初级的循环反应。 (三)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
1.视动协调后进入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物体; 2.动作、兴趣相互影响,出现“循环反应”。 (四)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
1.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动作明显地表现出它是达到目的的方法;2.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 (五)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
1.能在偶然中发现新方法,已开始探索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2.对偶然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境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有系统性。 (六)智慧综合阶段
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
1.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2.用头脑内部的动作达到突然理解和顿悟。 二、前运算阶段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阶段(象征性阶段),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
(1)思维中的事物带有一般性、概括性;(2)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3)常运用“转导推理”;(4)是自我中心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又称半逻辑思维,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3.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主要区别:
(1)运算思维依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表象进行; (2)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具单向性; (3)运算思维具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守恒概念; (4)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 (5)运算思维具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具呆滞性、固定性、刻板性。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 2.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1)经验性;(2)拟人性;(3)表面性; (4)片面性;(5)固定性;(6)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不同认识阶段,思维分析、综合有不同特点,对感知形象的分析综合,属感知水平的分析综合,随语言的作用增加,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在头脑中分析综合,但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再学会找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相似处。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分类能力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分类活动表现思维概括性水平。 (一)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
1.不能分类;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生活情景分类;4.依功用分类;5.依概念分类。 【练习】(二)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1.4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
2.5~6岁,由不能分类到发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境联系起来分类; 3.5.5~6.5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
4.6岁后,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依物体的功能和内在联系分类。 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1.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但儿童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成人所教的概念,而是把成人传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经过概括而形成概念。2.生活实践。儿童掌握概念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学前儿童概念的一般特点
1.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因而概念往往不准确或内容贫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