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47:24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2)痛觉阈限;(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卒问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人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 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简答】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论述】第八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不,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

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

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

【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 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2.记忆范

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熊力增强;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工作记忆: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简答】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震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问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 【简答】二、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1)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论述】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⑦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⑤活动动机。

搜索更多关于: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2)痛觉阈限;(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卒问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