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4】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其基本特征是: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
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5】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6】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论述】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 1.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一方面依赖生理成熟;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情绪有关。 2.教育意义:
(1)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2)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存在个性差异;(3)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食物的数量。 1.注意的范围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及本人的知识经验。 2.教育意义:
(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同一短时间内不能要求注意太多方面;(2)呈现挂图或直观教具时,数目不能太多,排列应当有序;(3)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教学,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扩大注意范围。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
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状态有关,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2.教育意义:
(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2)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富于变化; (3)幼儿园大中小班作业时间应当有别,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内容多样。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及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
1.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还与注意对象的刺激强度、个人的兴趣、控制力、意志力等有关。 2.教育意义:
(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 (2)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活动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注意力和精力;(3)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简答】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简答】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21岁后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31岁多常按照某个○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简答】(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4.控制眼动的能力; 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后即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在20cm左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的婴儿视力为20/60,8个星期为20/100,5~6个月为20/20。 (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E字检查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2.用简单观测方法。 【简答】(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媳视力减退的条件: (1)光线照明;(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指在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实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原籍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1)表现;(2)成因;(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
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 (四)新生儿的听觉偏好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2.简易测听;3.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简答】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3.采用吸音设备;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在游戏中运用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能代偿,音乐训练等; (2)对声音的辨别:结合图片、实物或模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
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