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贺氏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贺氏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摘 要 贺氏火针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迅速等特点。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贺氏火针治疗各科疾病近百种,取得了满意疗效,尤其在治疗疑难杂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大量实践,认为选择合适的针具、掌握用针的技巧、辨病准确是达到治疗效果的关键。主题词 火针疗法贺氏火针疗法,即恩师贺普仁教授创立的三通法中的温通法。贺老自五十年代末期就根据临床需要,致力挖掘、应用、发展火针疗法,使这一具有独特疗效的针法从濒临失传而重新得到重视和推广。笔者近年来临证应用贺氏火针疗法治疗沉疴顽疾,每获良效,现从几方面将此法介绍如下。1 贺氏火针针具的特色与选用 火针的针具,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此处所说的大针,即为火针。随着历史的沿革,火针针具的变化并不大,贺老则根据临床需要,从材料、造型、规格等方面对火针进行了改革。贺氏火针所用材料是钨锰合金钢,这种火针具有:耐高温、硬度强、不退火、不易变形、不易折、经久耐用等特点。其规格和形状根据不同治疗用途分为5种:粗火针直径1.1mm或更粗,中粗火针直径0.8mm,细火针直径0.5mm,各针针身长4c m,盘龙针柄长4c m,针尖呈鼠尾型;平头火针直径3mm,针身长4c m,盘龙针柄长6c m,针尖为光滑的平面;另外还有多头火针,为三针缠为一体,每针直径0.8mm,针身长4c m,盘龙针柄长5c m。火针针具的选择直接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因此,治疗前必须根据病
情或部位选用适合的针具。粗火针主要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淋巴结核、痈疽、囊肿、结节、下肢静脉曲张等;中粗火针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除面部穴位及肌肉菲薄的部位外,其它的穴位和部位均可用中粗火针施术;细火针适用于面部、肢体肌肉较薄的部位、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的患者;平头火针适用于内眼角赘生物、浅表溃疡、皮炎、老年斑等;多头火针用于点痣、血管瘤、内痔等。2 火针疗法的机理与适应症 火针疗法的治病机理在于温热,即借“火”之力而刺激穴位或局部,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开门祛邪的作用。贺老对火针的应用范围已远远超出《黄帝内经》、《针灸聚英》等文献资料上所列出的内容,不仅用于治疗传统的痹痛、疮疡,而且将其用于临床各科近百种疾病的治疗。贺老认为,凡属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如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虚证得火而壮者,犹如火迫冰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证得火而解者,犹如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因此说,火不虚人,以壮人为法也[1]。3 火针操作技巧火针疗法的施术与其它针刺方法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它有将针体加热的过程,因此,“红、准、快”是操作的关键,其中“准”是核心,“红”和“快”是保证,只要掌握此三要点,才算掌握了火针操作的技巧。红:是指烧针时针体一定烧至通红,趁着针体通红迅速将针刺入穴位或部位。这样做,一是针身通红穿
透力强,刺入穴位时阻力小,缩短进针时间,减少病人灼刺的痛苦;二是针身烧得温度越高,刺激量越强,疗效就越好。准:一是定穴或寻找反应点要准,二是进针要准,针要准确无误地刺在所定的穴位上。火针疗法定穴和进针准确,比毫针更为重要。毫针进针后,若穴位不准确还可以调整进针方向,而火针进针后则来不及变动。进针准确与否决定着疗效,准则效佳,不准则效差。快:是指进针要快,一般将烧红的针离开火焰,到针体刺入穴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十分之一秒内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减少痛苦或无痛苦。要做到快,应注意二点:一是将火源尽量靠近针刺部位烧针,尽量缩短红针离开火焰的距离;二是要熟练掌握基本功,要有一定的腕力和指力,若能配上气功,疗效更佳。4 病案举例4.1咳嗽刘×,男,55岁,初诊日期:1996年12月5日。二月前因感受寒邪,肺失清肃,引起咳嗽,近一月来逐渐加重,经市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气管炎,于半月前始每天静脉滴注青霉素640万u无效。来诊时患者顿咳频繁,咳时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无痰,舌红苔薄白,脉浮紧。诊断风寒咳嗽。遂让患者俯伏坐位,取大椎、肺俞,常规消毒后用中粗火针于每穴速刺2针,入皮深0.5c m,针后拔罐,每针孔出血数滴,5分钟后起罐,将局部血擦净涂碘伏液以防感染。次日患者来述,自针后未再咳嗽,其它不适之症也随之缓解。按:该患者因风寒外束,气不得宣,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咳嗽。此疾非温热之法则病不愈,而火针可以通过温热刺激肺俞、大椎等穴,温化寒邪,疏通肺之经气,经气疏通则可驱邪外出,邪气散出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而咳
自止。4.2 急性静脉炎赵×,女,32岁,初诊日期:1995年6月18日。半月前胆石症手术时,从右肘静脉注入麻药,术后即感右肘静脉处红肿胀痛,日渐加重,口服、肌注抗菌素无效。来诊时见右上肢内侧顺肘静脉走行有一20c m×4c m大小的肿块,颜色暗红,触之坚硬疼痛,温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腋下淋巴结肿大,体温38.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10 9/L,诊为急性静脉炎。令患者正坐位,将右上肢平放于桌面,局部常规消毒,于条索状肿块两头及中间分别用中粗火针速刺3~4下,进针深度为1c m,然后将2号火罐拔于针刺部,随即见针孔处有黄红色粘液流出,留罐5分钟后取下,擦净粘液后再拔罐5分钟。次日来诊,述针后胀痛大减,体温已降,腋下淋巴结消肿,继照上法治疗2次而愈。按:本病多由气血不畅,瘀阻络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结局部而致。火针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之功,因此治疗3次后,经络畅通,气血调和,则肿痛自除。4.3 粉瘤孙×,男,40岁,初诊日期:1995年3月4日。3年前左耳屏前下方长一肿物并逐渐增大,某医院外科诊为“粉瘤”,因惧手术治疗后瘢痕太大而求治于针灸。来诊时查:左耳屏前下方可见一1.6c m×1.2c m×1.0c m大小囊肿,病变部位皮肤无红肿,皮肤完整,触之柔软,边缘清楚,推之可移,无明显压痛。嘱患者右侧卧位,局部常规消毒,用粗火针在粉瘤中点速刺一下,深度0.5c m(以刺透囊壁为度),而后用双手拇、食二指,持无菌纱布挤压,直至皮脂腺完全被挤出后,再用无菌小镊子将包膜取出,以无菌纱布敷盖创口并固定。次日来诊已无渗出,更换敷料,8天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