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教案
。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清华中学 语文组 罗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够归纳、积累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疏通文意。 2. 读懂文本,理清由事到理的论述过程及方法 3. 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入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 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习重点】
1.归纳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学习难点】
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可编辑修改-
。
一、导入: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篇传记《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体裁: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文言字词释疑(详见学案)
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然而作者仅仅是为人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板书)
3. “其”指的是谁?“事”又是何事?作为什么官戒?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三、思考探究
(一)、察其事——探植木之性
-可编辑修改-
。
1.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阅读课文,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种树方法 种后态度 结果 原因分析 2.写作方法:对比
总结:原来,郭橐驼种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天致性,为所当为,有所不为。
(二)、为官戒——探养民之术
1.讨论:作者说他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描述官吏?官吏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描述 行为描述 结果 相似之处 结论 2.写作方法:类比
3. 作者得出的“养人术”是什么?
明确:顺民之性以养民。要了解百姓,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做好官府该做的事,不要朝令夕改,繁政扰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他植者 官吏 郭橐驼 他植者 -可编辑修改-
。
4. 从一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和事里,作者提炼出了“养人术”。而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宗旨是“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显然,柳宗元写作的目的不是空谈道理,而是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什么要“以为官戒”呢?联系当时的背景思考并回答。
背景:中唐时期,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 四.拓展迁移——以子之道,移之他理,可乎?
柳宗元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事例中得出做官的道理:要顺民之天以养其民。你能否将这个道理推及到其他方面?例如教育、人与自然、社会现实、政治历史等。讨论并分享。
五.文如其人——悲悯情怀
阅读相关链接,探讨为什么柳宗元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相关链接:①柳宗元出身世家大族,后来家道中落。柳宗元才名早著,21岁就中了进士。为官后深入了解了很多朝政腐败的黑暗面,立志要肃清朝政,于是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33岁被贬永州,十年后又被贬到柳州,人生中最能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就断送在了穷山恶水之间,年仅47岁,就抑郁而终,客死柳州。 长安为官时期:参与永贞革新,写下《种树郭橐驼传》
②贬官永州,他写下了《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刻画了悍吏扰民的形象,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的感叹,
-可编辑修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