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诗;
2.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
3.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诗; 2.掌握正确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1 / 6
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现在,就让我们开始经典之旅吧!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学习诗歌
观沧海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展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2 / 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含在这沧海之中,气魄何等雄伟!
二)文本探究
1.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察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龙标在非常遥远的地方。 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伴随着你一直送到那夜郎以西。
3 / 6
二)文本探究
1.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会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描写暮春景色,叙述好友被贬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遭遇的关切、同情,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之情。
次北固山下
一、整体感知 归纳诗歌主要内容。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序更替如此匆匆,这怎不叫身在“客
4 /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