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乌海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教学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 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详解】
A、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A正确;
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被滤过后又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了,而不是葡萄糖不能被滤过。B错误;
C、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大部分水被重吸收回血液,而没有重吸收尿素,C正确; D、血浆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D正确。 故选:B。
19.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 ) A.25克 B.50克 C.100克 D.125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50克。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点评:此题较新颖,解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
20.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主要的结果就是导致细菌群体的抗药性增强。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细菌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A.不断的接受抗生素刺激,细菌的抗药性就会增强 B.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的定向变异
C.抗生素对发生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进行了选择,只有抗药性强的个体才能生存并繁衍 D.抗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抗药细菌繁殖能力强 【答案】C
【解析】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病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
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病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病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病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病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病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导致用抗生素治疗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效果越来越差菌。所以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原因可能是有抗药性基因的细菌能生存并繁殖。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1.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其中包含的食物链是 A.水→藻类→虾→小鱼→大鱼 B.藻类←虾←小鱼←大鱼 C.阳光→藻类→虾→小鱼→大鱼 D.藻类→虾→小鱼→大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其中包含的食物链是藻类→虾→小鱼→大鱼。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2.如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图解,请仔细观察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黏膜,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病菌 C.甲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答案】B 【解析】
B.乙是杀菌物质,能破坏病菌的细胞壁 D.乙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甲图表示黏膜纤毛的对病原体的清扫作用;乙图表示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甲图所示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病菌,A正确;乙图所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不是杀菌物质能破坏病菌的细胞壁,B错误;甲图所示粘膜上的纤毛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乙图所示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正确。
23.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或严重的贫血病时,应该分别输给( ) A.鲜血和红细胞 C.血浆和红细胞
B.血浆和白细胞 D.鲜血和白细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皮肤受损,体液丢失严重,所以应该输入血浆;贫血指的是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严重贫血是因为缺乏红细胞,血液结合氧能力不足,因此应该输红细胞。 考点:输血的原则。
24.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②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③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④生物的性状都是由一种基因表现的 ⑤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⑥基因在所有的细胞中都是成对的 A.①②③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因此基因也是成对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基因也随着分开,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成对的染色体要两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即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 【详解】
①DNA上有许多和遗传有关的片段,这些片段为基因,故①正确。
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DNA,DNA上和遗传有关的片段叫基因,故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②正确。
③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生物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故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③正确。
④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④错误。
⑤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故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⑤正确。 ⑥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⑥错误。 因此,①②③⑤是正确的,④⑥是错误的。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有关知识,考查较为全面。
25.水稻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为( )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A.24对 【答案】B 【解析】
B.12对 C.48条 D.10对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一样的。
26.如图是人体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是①②③④⑤ B.③是该神经结构的中枢 C.甲处主要由神经细胞体构成 D.乙处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⑤是感受器,④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甲是灰质,乙是白质。 【详解】
A.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⑤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和①效应器。所以反射活动的传导路线是⑤→④→③→②→①,A错误。
B. 图中③是神经中枢,能接受由⑤感受器传来的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由②传出神经传递到①效应器,B正确。
C.甲是灰质,位于脊髓中央,主要由神经细胞体构成。③神经中枢就位于灰质内,能够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C正确。
D.乙处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是白质,位于脊髓内部的周围,有传导功能,D正确。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注意理解。
27.如图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放置盛有相同清水的密封玻璃瓶,长势相同的两枝条经过橡皮塞插入水中,右边枝条只留一半数目的叶片,放在阳光下,调节天平至平衡。一个小时后,其结果是(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