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9:59:39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中医学的概念及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康复等理论和方法,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人文社科属性,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四大理论要素,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1.中医学形成的基础

(1)环境基础,气候地理条件 (2)解剖基础

(3)经验基础,长期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4)自然科学基础 (5)文化基础

1)中医学与儒家文化 2)中医学与道家文化 3)中医学与佛教文化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构建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素问》,《灵枢》)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为秦越人(扁鹊),在藏象、脉学和针灸等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指导后世临床实践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为张机(张仲景,医圣),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学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系统的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晋代 王叔和 《脉经》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脉诊法” 晋代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证

候学

唐代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中国医学伦理学 2.宋金元时期

北宋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开创了脏腑证治之先河 宋代 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学说” 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 《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火热论” “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和) 《儒门事亲》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 李杲(李东垣) 《脾胃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 《格致余论》 “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派” 3.明清时期

明代 命门学说补充藏象理论 张介宾“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补养肾阳和肾阴 赵献可“命门之火”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温病是多种急性病的统称,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吴有性(吴又可) 《瘟疫论》 “戾气说” 认为瘟病的病因为戾气 病因理论

叶桂(叶天士) 《温热论》 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薛生白) 《湿热条辨》 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总结 吴瑭(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三角辨证理论 清代 王清任 《医林改错》 淤血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结构上整体联系 (2)功能上彼此为用 (3)病理上相互影响 (4)诊断上整体分析 (5)治疗上整体调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四季变化、昼夜晨昏、地区方域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自然环境变化对人体病理上的影响,诊治上的三因制宜

(1)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节

1)四季变化:汗尿排泄,气血运行春夏趋于体表秋冬趋于体内、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2)昼夜晨昏

3)地区方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自然环境变化对人体病理上的影响

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但是有时也会成为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 1)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慢性疾病恢复期中,由于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使病情加重;由于症状加重而能预感天气变化或者季节交替;大节气阴阳转化剧烈,死亡病例增多

2)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3)地区方域对疾病的影响

(3)诊治上的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必须适应社会,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协调,这就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理论认识,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整体恒动”观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就是将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综合分析,明确病因、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等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证型) 论治就是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辩证是否正确的实践检验

2.病、证、症的区别

“症”即症状(病人的主观感觉)与体征(医生检查获得的客观表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不能解释疾病的本质

“证”即证候或证型,使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邪正关系,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和本质 “病”即疾病,是邪气作用于机体,邪正相争,导致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完整的生命状态,反应疾病全过程的整体属性和规律 症是构成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是若干症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病是由若干阶段的证组合而成

3.辨证论治的应用

辨证论治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1)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就不同,因而治法也就不一样 (2)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也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中医治病的主要着眼点不是“病”的异同,而是“证”的区别,凡相同证,就可以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治法

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做法,就是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 四、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一)司外揣内 “从外知内”“以表知里” 通过观察、分析人体外观表现,以测知其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的思维方法

(二)援物比类

比类说理(工具)比类推理 “取象比类” 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思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

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五脾开窍理论 (三)揆度奇恒 “以常衡变”“以常达变”,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进行鉴别,从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从一场与正常的比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从而发现其规律 脉率的比较 (四)试探和反证

试探是指对复杂的研究对象先提出设想,并采用一些尝试性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在作出适当调整,完善或修订原有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逐步深入探求实质的思维方法 反证是指从接过来追溯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五)内景反观 “内视法”“内照法” 人的自我感知能力可在一定的程度内,体察或感知机体自身的内在景观(通常指内部的功能状态),甚至能做出某些适度调控的一种特殊方法 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气阴阳五行学说

一、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萌芽于远古,奠基于周初,成熟于春秋

阴阳特性的认识来源于对阳光照射的自然现象的直观观察

阴阳相互关系的人是源于对昼夜循环,四季往来等自然变化规律的抽象归纳 第一, 天地之气相互交合感应而化生万物 交感互藏

第二, 春夏与秋冬、昼与夜、气候的寒热燥湿等自然现象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属性

对立制约

第三, 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而这又相互为用 互根互用

第四, 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面转

化 相互转化

第五, 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尽管有消长变化,但在一定范围内有

总保持相对平衡 消长平衡

第六, 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的各种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天地之气自

我调和的过程 阴阳自和

第七, 随着对自然现象观察的深入,人们还发现由天地相对运动引起的四季寒暑和昼夜晨

昏的变化,不仅是相对的,并且具有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 相对性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 阴阳的特性具有不同于自然辩证法中“矛盾”范畴的基本特性 1. 普遍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

2. 相关性: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必须处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同一统一体 3. 相对性: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无限可分;随着参照系改变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4. 规定性:阴阳两个方面是具有规定属性的,用阴阳属性划分事物或现象时,必须依

据这个规定的属性进行,不能随意颠倒

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律)

(一) 阴阳的交感互藏

交感即感应交合,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基础理论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中医学的概念及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康复等理论和方法,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人文社科属性,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四大理论要素,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1.中医学形成的基础 (1)环境基础,气候地理条件 (2)解剖基础 (3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