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设计史
展演变内涵及其规律特征的。特别是从人类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不是取决于某一种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反映。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确定划分标准的时候,采用综合分类方法为标准。
二、现代设计艺术的形态范畴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设计的范围均是很宽广的,因为凡是要经过工艺制作过程的造型,或是通过第三者来体现构思的,都可以视之为“设计”。然而设计的内容是非常多,而且也是非常复杂的。从古代各种设计的共性来说,可以用平面和立体两大部分来涵盖。平面是二度空间,立体则为三度空间。一个表现在展开的平面上,一个表现在延伸纵深的体积上,而它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研究如何达到造型美和实用的统一。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文献所载,还是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与“设计”精神相符合,并体现这一精神的物质资料生产是很多的,举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无不包含着设计意识和设计精神,反映一定时代的设计水平。
从手工业的发展历史来说,任何一种工艺,都经历了从分散、个体到形成行业的历史过程。如早在夏商奴隶制开始时期,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等工业就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手工业内部生产也呈现出不断分工细微的趋势。斑斑可考的史实证明:至迟到商代后期,手工业品类增多,独立由王室贵族掌握的手工业生产规模大、种类多、分工细、这充分表明当时的工艺技术已经趋于专门化,工艺技术的专门化发展,一方面推动设计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求设计艺术必须与之相适应。
人类手工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在由讲究功能至人利用思想,逐步发展到技以载道,乃至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统一阶段中,既是整个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趋势,又是手工业中各部类的发展规律。进入机械化大生产方式以后,这种情况更加突出,设计师利用某些理论、原理,借鉴科技成果,不断顶替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物品,其设计物品的更新换代,比手工业时代更为神速!
基于上述情况,特别是从物品存在发展的历史延续性来考虑,我们在探讨世界现代设计艺术历史时,将庞大、复杂的设计大家庭,通过下列一些形态的阐述来说明其共性和个性,这些种形态分别是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陶瓷设计、服装设计和平面设计等。其中工业产品设计又包含着与人类生存的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滥殇时期
一、本章主要内容
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成就
二、重点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
三、难点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欧洲各国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堪称人类历史上继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的第二次巨大变革。它不仅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诸多变化,而且使人类为了生存、生活所开展的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与传统相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类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商品)的设计环境、条件、性质及方式等方面。具体而言,主要有: 第一,生产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标准化、批量化和机械化的大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传统的手工作坊下生产的个性化、少量化的状态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改变手工业作坊时代产品设计在造型功能、装饰等方面的随意性;要求产品的设计必须适应机械化批量生产的要求与特点。
第二,传统类型的设计无法满足和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以经验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设计思维模式,面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的能源、新动力和新材料的出现及日新月异,表现出无所适从,甚至不知所措。传统的木、铁材料被各种水泥、优质钢和轻金属所代替以后,设计师们不但不能从传统手工业品的设计、制作中找到借鉴,而且还面临着对这些新材料性能、特征的重新认识与把握。
第三,工业革命导致了设计与制作、销售的完全分离,这与传统手工业时代的作坊主和工匠既是设计者,又是制作者,甚至还是销售者和使用者迥然不同。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使设计从制造中分离出来,也与销售相脱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和职业。设计的独立,对设计者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它要求设计师必须在产品的生产、制作以前,对产品的功能性、造型、装饰艺术、生产流程、材料的撷取,乃至销售状况等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预见。正因为如此,所以设计者的设计所涉及到的知识、问题不断拓展,大大增多,设计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四,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其产品的使用对象具有超国界、超地域和超阶级性,要求产品必须满足不同国家、民族和民众的要求,因此,其设计理念要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之下,要求具有大众化的审美特点。这与手工业作坊生产时代狭窄的设计视野观念和设计产品狭窄的使用群体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产品的设计在其过程上,与传统设计相比,阶段性更加明确,阶段性的内涵与目标也更加具体。
第五,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对新产品设计要求与传统设计的不适应,一方面给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另一方面,也使工业革命初期,产品的功能性和大众的视觉审美要求受到了诸多限制。设计现状与代表社会进步的生产方式的格格不入,使一部分传统的设计者、制作者束手无策,另一部分传统设计者则试图改变自己的观念行为,适应新的要求。
上述情况的产生和客观存在,使一种新的设计和设计观的出现势在必然。也就是在这种情势之下,使得有别于传统设计的现代设计也就从传统设计中分野了。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围绕机器和机器生产而设计的时代,一个围绕商品经济规律运动而设计的时代。
第二节 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只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它还导致了社会制度的更替。这个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出于更多地占有社会财富的需要等原因,与企图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封建贵族展开了长时期的斗争,并最终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在欧洲大陆取得了统治权。工业革命的逐步发生、完成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与政权的逐步确立,使工业革命初期,欧洲大陆及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等,在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建筑设计领域的新动向。
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使建筑成为统治、权力、地位的象征,因而设计在工业革命初期不仅受到特别的重视,而且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在18世纪以前的欧洲大陆,无论是法国封建君主专制,还是奥匈帝国,亦或是德国的霍亨索伦·布兰登堡王朝,其建筑设计均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思考和为外界的交流两大特征,因而在空间造型上,表现出以几何对称,象征性布局为特征;在装饰上,讲究矫饰和繁琐,体现出明显的阶级特征。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以所谓巴罗克风格著称的法国路易十四凡尔赛宫(图2-1)。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与政权的建立,建筑与设计开始发生变化,反映资产阶级思想,这期间特别盛行罗马以前时期(Pre-Roman)的、没有被后来的文艺复兴风格复杂化的风格,反璞归真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究其原因主要是古罗马风格已经垄断建筑、家具风格上千年了。代表古典复兴设计风气这种趋向的主要设计师有法国的艾丁·包利(Etienne louis Boullee,1728—1799)、克劳德·列道克斯(Claude Nicolas Ledoux,1736—1806)等人。他们发展出一种简单的几何结构形式,采用古典早期的一些风格为复兴的依据,特别是图斯坎(Tuscan)风格。
建筑领域企图摆脱罗马风格,复兴古希腊、图斯坎风格的设计探索尽管有许多方案没有被采用,但是,在这一时期的建筑中,有不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设计之风。如德国建筑家卡尔·兰格汉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1732—1808)为佛里德里克大帝在柏林设计的布兰登堡城门(Brandenburg Gate,1788—1791),是典型的新希腊主义风格;又如英国设计家约翰·索涅(Tohn Soane,1753—1837)设计的圣约翰教堂(StJon’s chureh,Bethnal Green,1825—1828)、伦敦市的英国银行(The Bank of England in the city of Londn,1791—1833)则是古希腊、图斯坎复兴的探索。
尽管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目的是寻找更加伟大的原始主义和简洁特征,但是某些设计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失误,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设计。为了避免英国的影响,设计时特别小心地采用了新希腊风格,重建白宫时也把原来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改建成希腊爱奥尼式的(Ionicmansion)。1815年美国国会的改建有同样的企图,全力复兴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风格。然而,由法国人皮埃尔·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1754—1825)所作的设计,虽然旨在把华盛顿建成一个能够将工业化的北方和农业的南方、文明的东部和蛮荒的西部联系起来的代表民主的中心,但是这个目的不仅没有达到,而且还在功能方面把华盛顿的中心区设计成了没有办法居住区域。
这一时期的建筑除了复兴古希腊和图斯坎的设计活动以外,还充分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需要。如拿被仑时代维格诺设计的玛德林教堂、帕尔格林设计的凯旋门(图2-2)等,就是从古典罗马、希腊、埃及的设计风格当中吸收装饰特点,竭力否定波旁王朝风格,可以说是一种利用设计达到政治象征目的的典型例子。又如1815年英国为纪念拿被仑战争胜利,由约翰·纳什(John Nash)设计与建造的皇宫是采用东方各种风格,特别是印度、中国传统风格,混合莫名其妙的动机,而设计的一个巨大的宫殿建筑,充分代表了英国这个资产阶级和殖民国家的口味和象征要求(图2-3)。 与工业革命初期建筑设计领域发生的上述新动向同时存在的还表现在家具等领域。尽管在这时同样表现出与传统设计截然不同的内涵与风格,但现代设计正在孕育之中。
第三节 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一、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
如果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在建筑设计领域率先对传统进行了挑战的话,那么,在包括机械制品在内的工业设计领域,其新观念的确立要来得迟缓,以至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包括英国在内的国家的机械制品丑陋不堪,设计低劣,同时过分装饰、矫饰做作的维多利之风,在设计中的日渐蔓延,使传统的装饰艺术因失去了造型基础,而成了一个为装饰而装饰、画蛇添足的东西。这种状态的日趋严重,终于导致在工业革命最早的发生地英国发生了工艺美术运动。
所谓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
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这场设计运动由诗人兼文学家、设计师,被人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英国的文艺批评家和作家罗斯金提出了某些理论指导。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出生于沃尔瑟姆斯托一个富有家庭,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后受过建筑师和画家的训练。1851年,当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时,年仅17岁的莫里斯随母亲前去参观,据说一进水晶宫展厅,他就大喊一声:“好可怕的怪物!” (图2-4)于是再也不肯去看那些粗劣外观造型的产品。这件事使他立志投身于设计事业。从他的一生来看,他早年酷爱欧洲中世纪的文明和建筑艺术风格,曾携同学游历法国,为法国庄严宏伟的哥特式建筑所折服,立志做一名推广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师。后来他受到主张忠实于自然新画风的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的影响,决定改变初衷,做一名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真正使他投身于设计事业则是始于1859年。
1857年,为了结婚,莫里斯请设计师菲利蒲·韦伯设计以红砖瓦构成的“红房子”(Ked House)(图2-5),这幢房子充分体现了工艺美术运动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思想,创立了建筑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在形状、装饰和材料上,每个室内都应该是结构和面的逻辑派生。其外表隐约可见中世纪的影子,暖调红砖块、不对称L形面和窗户的随机排列,给人一种不拘礼和热情的气息。门厅中吊灯和楼梯起柱犹如加工过的哥特建筑塔尖。这种重复使整幢建筑一体化,并传达了一种整体构思。
第二,每个室内都必须具有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个性,但与此同时,它又必须是一个将房房连接的大主题的变调。对于红房子来说,各个厅室的大小和气氛虽然都不一样,但都在用材、细节和家具方面连贯一体。
第三,每一个室内都应该如实地展现其结构成分。像楼厅里裸露的木材,支撑楼梯上空的带斜脊的天花板。住宅将骨架犹如外表一样自豪地展现出来,让结构成分充当装饰。
第四,每个室内,从最大的面积到最小的细节,都必须使用与整体相协调的材料。在入口处,如花砖提供了经久耐用的通道,而柔软的木板则为休息用的房间增添了优美感。
红房子建成以后,引起了设计界的广泛兴趣和称颂,使莫里斯感到社会上对于好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的广泛需求,他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设计服务,为社会提供真正好的设计,改变当时设计中流行的矫揉造作方式,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垄断。
就在莫里斯为红房子的设计踌躇满志时,由于跑遍全伦敦找不到合适的家具和装饰用品,他便与几位朋友一起自己动手设计家具、地毯、墙纸和壁挂等物品(图2-6),这是他真正从事设计的“试笔”之作,也是成功之作。也许是从中受到了鼓舞,增添了信心,莫里斯和朋友认为只有建立自己的商行,才有利于在各设计领域推广他们的设计思想和进行他们这一派的设计活动,于是,在1861年成立了莫里斯、马歇尔(Marshall)、福克纳(Falnkner)三人姓氏命名的商行,简称MMF商行。1846年,莫里斯把其他两人的股份买下来,成立了莫里斯事务所。这个由艺术家投入设计并进行生产的机构可以说真正拉开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序幕。
莫里斯事务所为顾客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服务,设计范围由初期的家具、用品、地毯、壁纸、室内雕塑、彩色玻璃窗画、园林、喷泉、室外雕塑等,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的书籍版式与装帧设计,最终成为一个兼有建筑、室内、产品、平面设计等多种内容的完美设计事务所。
从今天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的藏品来看(图2-7),莫里斯事务所设计的物品,是具有鲜明的特征的,这种特征后来被称为“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