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汇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2013—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
期末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 2分×15 =30分 二、多项选择: 3分× 5 =15分 三、简 答 题: 7分× 2=14分 四、计 算 题: 14分× 1 =14分 五、材料分析题:12分×1 =12分 六、论 述 题:15分×1=15分
一.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
A.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共产主义社会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D )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 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 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 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 C )
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C时间是不可逆的 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 7.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 B )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C)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1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C )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
11.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 C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 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第 1 页 共 1 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5.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C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虚幻反映
1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C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1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 D )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19.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C )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20.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D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21“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 C )
A肯定与否定 B斗争与同一 C联系与发展 D量变与质变 22.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C )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3.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 B )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 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24.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 )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 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25.“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 C )
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 26.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B )
A.物生有两 B.白马非马 C.自相矛盾 D.我思故我在 27.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8.“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 A )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本质与现象 C.原因与结果 D.可能与现实
2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A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30.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激变论的观点
第 2 页 共 2 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31.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 A )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 32.“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D )院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33.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 c )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4.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是( B )院
A主张知易行难 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35.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 D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36. “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D)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37.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A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38.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D )院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9.\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40.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B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4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4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D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第 3 页 共 3 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45.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46.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47.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 C )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 48.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4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0.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5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D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 52.“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 D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4.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D )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 55.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 D )
A自然规律 B人的主观意志 C阶级斗争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6.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A人口多少
57.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C )
B领土的大小 C国体 D政体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D.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5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辩证法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决定论观点 59.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 D )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 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60.“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 D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 6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C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6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 D )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 D.坚持历史分析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第 4 页 共 4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