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 学情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一首词。此词不仅是
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本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练习,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教学任务的另一半就是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境界。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清酒祭月的达观。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适当的氛围,激发诗词鉴赏的兴致,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要领,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顺境中要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也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我所教的两个班都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太好。学生学习自觉性和毅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得当, 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意识不强。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 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部分学生没有探索出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学习和复习的效率低, 遇到节假日或班级活动,同学们心浮气躁,不能安心学习;在考前复习中,也不能深入学习,浅尝辄止,考试的时候漏洞百出。
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1、感受苏词的成就及写景与抒情的艺术 2、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一、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解题:
(1)说说苏轼: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3)聊聊背景: 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三、读读课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感知文本
1、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品读课文
(一)上片第一句
1、第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
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2、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 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4、齐背第二句。 5、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
1、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2、“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
断。
?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
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如何?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疑问: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 “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4、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
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5、大家想想,毛泽东诗的《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7、“樯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
(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 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 怀古是为了思今。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词人47岁,周瑜24岁)而功
业无成的感慨。 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 作者从下面几个角度与自己比较:
周瑜 苏轼
年龄:20几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2、自由讨论一下大家一直在争论的话题:
第一,“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二,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3、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