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0t垃圾渗滤液处理毕业设计
150t/d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设计
b=A/L=5÷4.6≈1.1 m,
取b=1.1m
长宽比核算:L/b=4.6/1.1≈4.2:1>4,符合要求。 (6) 污泥区的容积W
W?Qmax?24(C0?C1)100(4.4) ?t
?(100?p0)C0——进水悬浮物浓度,kg/m3,500 mg/L;
C1——出水悬浮物浓度,kg/m3,设去除率为50%,即C1=250 mg/L;
?——污泥容重,kg/ m3,因污泥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含水率在95%以上,故可取为1000kg/ m3;
P0——污泥含水率,%,这里取96%。 t ——两次排泥的间隔时间,h,这里取8h。
W?7.5?24?(500?250)?1001??0.375m3
1000?1000?(100?96)3
(7) 污泥区尺寸
V2?1h4(f1?f2?3f1f2) (4.5)
f1——污泥斗上口面积,m2; f2——污泥斗下底面积,m2; h4——污泥斗的高度,m。
采用两个污泥斗,
取f1=1.0×1.0=1.00 m2,f2=0.2×0.2=0.04 m2 污泥斗为方斗,α=60°, 由此,h4=0.4×1.732=0.7m, 则
1V2??0.7?(1.00?0.04?1.00?0.04)?0.3m3
32V2=0.6 m3>W=0.375 m3,符合要求。
20
150t/d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设计
(8) 沉淀池的总高度H
H=h1+h2+h3+h4+h5
h1——超高,m,采用0.30m; h2——沉淀区高度,2.7m; h3——缓冲区高度,0.6m; h4——污泥区高度,0.7m; h5————梯形高度, 0.2m.
采用机械刮泥,缓冲层高h3=0.6m(含刮泥板),平底,
故:
H=0.3+2.7+0.6+0.7+0.2=4.5m
(9) 出水堰校核
出水堰长度1.0+0.3+0.3=1.6m,
出水堰负荷为7.5×1000/3600=2.085L/s, 2.085/1.6=1.3<2.9,合格。
4.2.3 运行结果
经初沉池后,SS的剩余量为250mg/L。 因有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回流,处理前的BOD5为
30?30?1750?150?1460mg/L
30?150处理后,根据经验得:BOD5的去除率为30%,即去除量为1460×30%=438mg/L,剩余量为1460-438=1022mg/L,取1000 mg/L。
4.3 吹脱塔 4.3.1 设计说明
吹脱前投加碱剂对渗滤液进行预处理,使pH上升到11左右。采用氢氧化钠作为
预处理碱剂,以防形成水垢。
吹脱塔内安设塑料制的格子填料,用以促进空气与水的充分接触。渗滤液从塔的上部淋洒到填料塔上而形成水滴,在填料间隙次第下滴,用风机从塔底向上吹送空气,使
21
150t/d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设计
水气对流,在填料的作用下,水、气能够充分接触,水滴不断地形成、破碎,使游离氨呈气态而从水中逸出。
吹脱塔有横流塔和对流塔两种,现采用对流塔,其构造如下图所示:
空气出口收水器进水配水系统进空气进空气出水集水池
图4.2 氨气吹脱塔
4.3.2 设计计算 (1) 填料尺寸
① 填料的总表面积A
按照布水负荷率进行计算。
根据国外经验数据,设吹脱塔的布水负荷率q为60 m3/(m2·d), 则填料面积为
A?Q180??3m2 q60 ② 填料高度h
设过滤时间为0.05d,即1.2h,
则
h=q·t=60×0.05=3m
③ 填料区有效体积为
V=A·h=3×3=9 m3
22
150t/d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设计
(2) 建筑尺寸
设填料的填充率为70%,则吹脱塔的体积为9/0.7≈13 m3;
设填料至塔顶高为1.5m,至塔底高为0.5m,则吹脱塔总高为1.5+0.5++3=5m; 吹脱塔的建筑面积为A=13/5=2.6m2,由A=?D2/4 则塔径D取为1.8m。 4.2.3 运行结果
根据国内外经验,吹脱塔在以上运行条件下的氨氮去除率达60%以上[6].在本设计中期望达到65%,即
处理前的浓度为:
70?30?245?150?216mg/L
30?150去除量为:216×65%=140 mg/L 剩余氨氮量为:216-140=76 mg/L
经吹脱塔后,渗滤液的C/N比提高,有效改善其可生化性。
4.4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4.4.1设计说明
采用中温消化,设定温度为30℃。加温所需的热量可以利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消化气,如果消化气所提供的能量不足,则由其他能源补充。 4.4.2 设计计算 1、反应器容积
V?V──反应器容积,m3; qv──废水的设计流量,m3/d;
ρ──废水有机物的浓度,g(BOD5)/L或g(COD)/L,已知经初沉池后BOD5值降为1g/L;
N──反应器的设计负荷率,kg(BOD5)/ m3·d或kg(COD)/ m3·d,这里取10kg(BOD5)/
23
qv?? (4.6) N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