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祝安顺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五、经典案例分析
第一,从地区层面的案例来看,台湾地区在教学上未中断,有序开展,值得借鉴。大陆地区性的教育教学探索成就不小,同样值得总结、完善、交流、分享。
中国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时间长,中间未曾彻底中断,高中有教材,纳入考试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自经典取材,将内容改写为白话文,偏于故事性,但视角由圣贤人物转为庶民大众。国中(相当于大陆的初中)阶段仍然直接自经典取材、以短章为主、较偏于故事性。但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独立教材和课时。高中阶段直接自经典取材、已扩及长章、国文课选更多的子书内容,《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选自“四书”,有独立的教学目标和独立的课时。
大陆广州天河区,有骨干教师推动,开展时间早,学校参与多,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教学科研成果值得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南师范大学退休的老教师郑千一,热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鼓动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为天河区中华经典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2年2月,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启动“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项目,通过实施这一教育工程,促使学生培养高尚品质,汲取圣贤智慧,提高人文素养,铸造健康人格,建立主导价值,提高汉语水平。形成区域性特色课程,凝炼教育品牌。带动家庭和社区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形成推进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长效机制及示范成果,丰富智慧天河的内涵。主要以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大学》、《论语》、《中庸》、《老子》、《庄子》、《孟子》、《诗经》、《礼记》等中华文化经典为主要载体。实施途径,以课程实施为主,通过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每周一课时,每学期安排16节。学科渗透方面,以语文学科为主,其次可以在历史、思想品德、综合实践等其他相关的学科内整合开展。活动渗透,通过班会课、早读、课前、广播、少先队和团支部活动等途径渗透。
该工程实施三年后,天河区的小学因地制宜,走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有以象棋为主的,有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有以吟诵教学为主的,有以践行《弟子规》为主的。几所内容类似的学校可以自由地组成联盟校,有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较早的小学,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和探索,编出了较有水准的校本教材,如五山小
17
学的《少儿国学读本》。地处城郊结合部的银河小学,学生主要是进城务工子弟,也结合自身教师兴趣,积极开展吟诵教学尝试,甚至出现了不会吟诵的教师教出一个会吟诵的班级,学校的校风、学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天河区的初中学校,在教学中敢于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尝试,比如七十五中一位老师,刚开始教新疆班的时候,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语言沟通不是很畅通,生活习俗也有不同,后来带领全班学习《弟子规》,慢慢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班级管理、学习效果都有了明显改善。
天河区的高中学校,除了处在该区的华南师大附中,开展较早、教学效果明显之外,其他的高中也积极参与,尤其是处在广州CBD的天河中学,动作较大,课程建设较有力度。学校内设有珠江书院,除了开展定期的讲座之外,还开设一系列的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出了较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天河区教育局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全员培训,要求天河区教育系统里的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各学科教师都要接受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师资培训。三年来,以“四书”精读为核心课程,对2000名教师和校长开展了专项培训。
第二,从学校的案例层面来说,大陆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学校开展了教学实践,取得宝贵的经验。
小学阶段以浙江富阳永兴学校的陈琴素读名师工作室为主要代表,初高中做得较为深入,以北京四中的国学教育比较有代表性,高中以贵州省贵阳市清镇第一中学的养正教育为代表,民营教育在这一块非常突出,比如湖北仙桃市仙缘学校的孝雅教育、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大文化教育。
浙江富阳永兴学校的素读教学,代表人物是陈琴。经典素读教学法,就是选择本民族以及人类历史上所公认的经典读本为教材,尽量剔除源自教师本人之“望文生义”的诠释,只作适当的字面对译,目的在把经典文本以反复诵读的方式烂熟于心,通过反复诵读获得积淀经典的童子功,以求它日的厚积薄发之效。经典素读的核心价值是在积淀,不在近期的考核。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总的指导思想:先厚积,先输入;后薄发,后输出。六年学习整体规划目标是,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
18
写千万言。
北京四中的国学教育,从初中到高中都有开展。该校在校长的支持下,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团队,如朱翔非、于鸿雁、李雄、许庆江等老师。其中核心人员是朱翔非,他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曾在“百家讲坛”主讲孝道,做过七年的一线传统文化专职教师。北京四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是什么?一个是比较深,一个是比较全。该校有三个传统文化教育实体,一是国学堂,学校专门设立了一个教室,从课桌到空间的设置,非常有传统文化元素,全校的传统文化课都到这个教室上;二是面向学生的国学社,早上六点开展晨读等常规的社团活动之外,该社团的一个特殊要求是:凡入社的学生终生不得退社。每届新生入社的很少,十多个学生,但是十年下来就是一百多个,成为终身的社员。他们毕业后,要尽可能回来做义工,分享学习心得,有经济能力的要捐助经费给社团,这样保证了社团的持续性;三是国学工作室,老师们一起读书的组织。同时,该校总结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典诵读,第二个是读史教育,第三个是身心修养,第四个是礼仪教育。他们正按照这四个阶段开展教学实验,探索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华南师大附中是开展时间较早、教学实验扎实的一所高中,核心人物是黄胜老师。主要做法是,周末给全体学生开经典选修课,要求每位语文老师都要选一部经典来备课,面向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基本是三个小时的大课堂。还有复旦附中,核心人物是黄玉峰老师,他将传统文化课有效地融入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主题,结合传统文化相关教材的主题,进行有效对接,既照顾到语文学习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又将传统文化课的精神发挥出来,以爱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中学会做人。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一中的国学教育颇具实践特色,也办出了自身的效果。该校离贵阳市中心只有12公里,在1998年以前生源越来越少,是个逐步走向萎缩的学校。刘平校长临危受命,在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面临的经费短缺、师资不足、学生士气不高的现实情况,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办学理念,借鉴“诵读经典一百”的经验,组织全体学生集体站立齐声诵读基本经典,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教会学生养小动物,让这些动物和生物散养在校园的角落里。每晚坚持一小时禁声活动,要求高中三年要读80本图书。开放阅览室,学生自行借
19
阅和管理,提供场地让师生进行切磋交流。文武兼修,武术课进校园,艺术活动常态化开展。
第三,从教学方式方法层面来分析,目前全国形成了等级测评法、经典素读教学法、国学体验教学法、古诗文吟诵教学法、经典义理教学、诗意语文教学法等形态众多的教学流派。
测评教学法,简单易行,主要是以鼓励为主,为学生提供大字读本,保护视力。简繁参照,让学生识繁用简。逐级测评,提供基本篇目,随时测试,并颁发证书。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推出的测评校本教材及测评活动。
经典素读教学法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把孩子在小学六年里的语文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对六年里每个学年的学习内容重新量化。总目标是,在不影响现行教材的使用和不增加学生课余负担的前提下,一二年级识字量到达2000字以上,每天阅读500字左右,两年的阅读量在二十万字以上;三四年级再识字1500个以上,每天阅读3000字左右,两年阅读量在一百万字以上,读书笔记七万字以上;五六年级每天阅读6000字左右,两年阅读量在两百万字以上,读书笔记为十万字左右。经过实际量化,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校日为180天计算,六年就可背诵十万多字的文章。
国学体验教学主要是通过每周一节语文课来实现,精读精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体验式教学,力求领会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当堂课当堂毕,与素读内容配合。该项教学在广东顺德美的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中比较明显。比如一节课,只学六个字“食不言,寝不语”。老师带着学生把这六个字读齐声读,慢读、快读、交叉读、男女对读、和读,然后抽出一个字,把这个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这个字是如何演变的。接着将全班分作四组,一个小组讨论后写一段话,一个小组画一幅画,一个小组演一个话剧,一个小组辩论。最后留十二分钟让四个小组代表读文字、展示画面、演出话剧、汇报辩论结果。内容简单,与生活气息关涉紧密,学生自己去学习,就能够学透,通过写作、画画、演习、辩论,将正确的答案说出来。
经典义理教学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将中华义理之学纳入教育,精选国学经典文献近千句义理名句,汇聚五百则古今中外故事及寓言,杂以当今社会案例分析,辅以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