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学基础与发展前沿 - 图文
今的大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起着桥梁、交汇、贯通的作用。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以及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这在传统的学科中是独具一格的(黄秉维,1993)。
判断一门学科发展的形势,既要看其基础理论的进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也要看它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做的贡献。两者相辅相成。有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较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只有不断结合实践,解决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不断扩大了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步入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时期。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传统和观念,已形成为一个分支众多的大科学体系。然而,地理学先进的综合整体观和综合工作的高难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差距,加上许多边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出现,使地理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以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拓展新的领域。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如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与提高,环境评价、预测与保护,产业布局与区域规划,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自然灾害与减缓对策,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等。这些都对地理学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和推动着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地理学家在了解评价自然条件(环境与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将做出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在地理学的基础研究领域也存在着创新、突破的前景。
(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纲领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谐以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其实质是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间的关系,为后代奠定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21世纪议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局部和全局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使环境与发展得以协调。《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4个部分(郑度,1994)。
- 13 -
图1.1 《中国21世纪议程》框架结构
l.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从总体上阐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思想与指导原则,提出到公元2000年各主要产业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目标。重点对策是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制订和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税收政策;建立发展基金,争取国内外资金支持;强调教育与能力建设,注意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的作用,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保障社会团体与公众的参与。
2.社会可持续发展。以长期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促进资源与收入的公平分配作为其主要目标和准则,在同代人之间和各代人之间实现社会公平。注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引导采用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尽快消除贫困;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住区功能与环境;建立相应的灾害防治体系。
3.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国民经济总收入。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协调管理资源与环境,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完善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工业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环境,提高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力。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发展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和扩大国家自然保护区网络;重视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整治;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推行固体废物无害化管理。
- 14 -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和战略思想,是人和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我国政府以《21世纪议程》为指导,作为制订国家、部门以及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这对地理学界来说,迎来了发展契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调整知识结构,扩大适应能力,积极地投身到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实践中。这是地理学发挥作用、提高水平,取得社会承认的关键。
四、地理学的优势领域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是个别学科、某些部门或地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球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21世纪议程》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看,可以在以下4个领域展示优势、发挥特长。
(一)全球环境变化
由于大气中CO2及其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可能导致全球变暧,已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针对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减薄、生物多样性受损以及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等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已分别制订有关国际公约,开展合作,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和地表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全球各个圈层之问的相互作用密切。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强烈。人类对某一地区施加的影响,会对其他地区产生作用,而今天的措施又将对未来产生影响。当今引人瞩目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是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缓慢过程累积形成的。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士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全球变化对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全球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对策涉及土地利用与农林牧业的结构与布局、能源结构调整、海岸带防御措施、自然地带推移以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十分密切。这些都是地理学可以发挥特长的领域。
按照联合国新近的定义,荒漠化指在干旱、半十旱和易早的半湿润地区,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雨养农田和灌溉农田的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导致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和丧失。其形成过程涉及水力侵蚀、风力侵蚀、盐渍化、涝渍化和化学污染等。我国土地退化类型多样、分布广泛,除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外,东部地区由于流水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以及盐渍化、土地沙化也很突出。我国东部地区平地少而坡地多,严重的土地退化不仅加剧了人口、土地与粮食的矛盾,也导致环境恶化,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因此,要发挥东部亚热带地区经济基础好、生产潜力大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采取合理的整治措
- 15 -
施,恢复与重建退化土地并提高其生产力,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生态、社会和经济的明显效益。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应当包含地理学的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全球《21世纪议程》是全球尺度的纲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应共同遵循的规范。《中国21世纪议程》则是从我国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制订的,认为主要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政府据此制订的发展规划是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核心。《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是中华民族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贡献。
长期以来,政府各产业部门按行业分割管理以及不同学科领域传统上的局限,往往造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和矛盾。目前各有关部门在原则上虽然都赞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具体落实时却常强调各部门的特点而较少考虑到相互之间的协调,因而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如我国东部和西部,其资源与环境特点不同,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相互之间的联系也不一样,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要建立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并且应当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的协调与均衡,缩小区际发展水平的差距。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关键环节,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需要通过在不同区域的推行来体现。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拟订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同时,区域可持续发展又是一动态过程,应当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拟订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如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布局,土地潜力与环境质量评价,农村发展机制与城镇化,经济与社会文化结构的演变,国土开发整治的宏观调控,区域综合开发与规划等。地理学以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主线,又有区域研究的悠久历史,必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人地关系协调
- 16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