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刍议
数学 彭涛 宿城区南蔡实验小学
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刍议
【内容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关键。”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能否综合应用知识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而提出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一是训练学生的胆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二是养成学生提问习惯,让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三是培养学生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能提出清晰、有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 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关键。”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能否综合应用知识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而提出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训练提问的胆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难道是我们的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我想不是,小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
1.引发提问的内需
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究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 这种“好问”和“冲动”稍纵即逝,往往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关注。因此,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灵感,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的内驱力。
(1)、期望激励。心理学认为,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 己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就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冲动,从而敢于表达。比如,我们平时教学时要常常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讨论中,与他们交流,并时时给予“你能够完成、我相信你、没关系,试试看”等等信心期望,学生在期待中深切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就会倍受鼓舞,思维活跃,问题被激发出来而一发不可收拾。
(2)、表扬激励。小学生年龄偏小,对问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往往依赖老 师的表扬和批评,从中甄别出哪些问题能得到肯定和表扬。一旦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问题意识就被激发出来。数学教学中,不要吝啬表扬,对学生想提出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多加表扬和肯定,同时也要注重在表扬中激励其它同学敢于向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挑战。
(3)、成功激励。许多次的失败中只要有一次成功的记录,也能点燃学生探索的希望之光。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失败中寻找成功,在失败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努力创设机会,抓住学生点滴的成功不断激励,让学生在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认识到自身具有可以挖掘问题的潜力,不断激发学生
数学 彭涛 宿城区南蔡实验小学
提问的意识。
2.树立提问的自信心
数学提问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形成通常要经历自我疑问和肯定状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设计了考老师的环节:以前,都是老师考学生,今天让同学们来考考老师,看谁能把老师难住。规则是这样,请同学任意说一个数,我立刻说出它能被2或5整除。
班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学生纷纷说出许多数,甚至个别数字超过亿位。结果,我一一给出答案,学生验证之后,对我惊呆了。这时有一个学生(平时学习不太好,调皮的那种)站起来说道:“老师,你那不是什么秘密,我知道只要末尾是5的就一定能被5整除”。
虽然不是精确的语言,但我为学生的发言喝彩:“我就知道,你是个学习数学的料子,老师的秘密都让你知道了,你真行。”同学们都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自信心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他表现得特别积极,乃至以后的学习他都表现出它特有的灵敏眼光。 二、 养成提问的习惯
学生敢于提问了,但积极性过后又归于“平淡”,再也见不到“生龙活虎” 的提问场面。究其原因,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产生提问的冲动和胆识,往往是短暂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此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1.培植提问兴趣,促习惯养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孔子 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数学提问,学生往往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
如,学习《圆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
南蔡实验小学的一块长20米,宽12米的长方形小麦田,为了节约用水,学 校决定给这块小麦田安装上节水旋转喷灌装臵。据了解,这种旋转装臵最大射程半径是2米,可是学校犯难了,不知道需要买多少个这样的装臵?
问题一抛出,学生各抒己见:
生1: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形面积不就得出了需要多个。 生2:圆形的面积怎么求? 生3:这样计算合理吗?
生4:这题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呢?求长方形的长上可以装多少个?它的宽上 可以装多少个?然后相乘不就得出了买多少个吗?
……
围绕这一设计,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在观察、思考中, 产生了一个个问题。在问题的推进过程中,其思维已经超出了数学知识的本身。
2.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 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
数学 彭涛 宿城区南蔡实验小学
什么?怎么样?这样做有何道理?以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打破沙锅问 到底”的问题习惯。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纷纷发言,教师见时机成熟,便抛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谁的估计最接近真实的面积?”这时一学生急不可待说:“计算出它的面积不就知道了吗?”“可是怎样计算呢?”又有一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接着说道:“底×高,还有问题吗?”学生问:“这是怎么得来的?”把手举得高高的学生急着说道:“我知道,把它割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是怎样转化的?……这里给我留下过多的思考是——学生在不断的问题中来寻求答案,教师也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而是基于学生求知心理,让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来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三、 培养提问的技巧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有了提问的胆识与习惯,并不能提出 有价值的问题。相反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结构表面上、粗浅的认识,甚至与教学意图相背乃至错误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
1.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 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在知识矛盾冲突中,从而引发积极的思维,产生疑问,促使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问题。如:教学《整数乘法分配律》时,首先出示下列各组算式,让学生边计算边观察:
(1)、(7+8)×4 7×4+8×4 (2)、(10+15)×6 10×6+15×6 (3)、(12+25)×14 12×14+25×14
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每组算式左边=右边,在观察中学生认知产生了冲突: 两边的算式不一样,为什么结果却相同?这里是不是有统一的运算规律?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得出统一的乘法分配律公式。
2.联想提问。小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这 是因为平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要求学生应用联想去提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它事物。在教学的选择上要注意两类事物必须是相似的、相反的或是因果关系的,这样才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采用了找朋友的游戏方式:
让“比”去找朋友,找到了“除法”和“分数”这两个好朋友,这时让“比” 说说找到这两个朋友的理由是什么(即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然后“除法”和“分数”分别诉说各自独特的特征(即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看到两位好朋友都有自己的基本性质,这位“比”先生心里不由产生问题:“既然我们有那么多的联系和相同点,我是不是也有与之相似的比的基本性质?”于是这位“比”就大胆地问老师:比基本性质是什么?
学生在除法、分数与比的联系这一生根点上展开联想,从而提出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其质疑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的跳跃过程。又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回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圆是否也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呢?
数学 彭涛 宿城区南蔡实验小学
3.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 4.
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小学生年龄小,其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让学生去猜测去提问是有一定困难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如教学《小数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在回忆整数乘法分配律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猜测出新学的小数中是不是也有乘法分配律?学生在进一步验证、应用乘法分配律中,有的学生还可能猜测到分数中是否也有乘法分配律?(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
4.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时先让学生拿出自备的圆柱模型来看看,然后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圆柱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最后教师演示圆柱表面展开图,让学生归纳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这时,学生在归纳中提出:“这个公式能计算出所有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吗?因为我这个圆柱体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计算应是侧面积+底面积。”当然这个学生在归纳中发现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是属于个别特例,还有一种情况只有一个侧面的圆柱体,但足以说明他在归纳中思考了,探索了,发现了。
参考文献:
1.王灿明 著 《登上学习快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董洪亮 主编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庞维国 著 《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 上海教育出版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