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现代文课内重点课文要点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
3、 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 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7、8、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总结上文,8、9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
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18段,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 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 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 6.中心。 重点背诵:
一、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 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 4.课文第22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重点背诵:
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1.文体:人物传记。 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 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 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 《在沙漠中心》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 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 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 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 (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 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略
第二十六课 《猫》
1. 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