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考古类型学方法对铜鼓进行分类的先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铜鼓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铜鼓研究的著作和专家主要集中在中国、越南和日本。从1988年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中国昆明、南宁、贵阳、桂林、文山召开过5次铜鼓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国学者出版的重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主编的《中国古代铜鼓》(1988年出版);蒋廷瑜著《古代铜鼓通论》(1999年出版);李伟卿著《铜鼓及其纹饰》(2000年出版);崔剑峰、吴小红著《铅同位素考古研究》(2008年出版);李昆声、黄德荣著《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2009年出版)以及集体编著的《文山铜鼓》(2004年出版)、《河池铜鼓》(2009年出版)等。 关于铜鼓研究中,国际上争论最多,也是聚讼难决的问题是古代铜鼓起源地的问题。越南学者坚持说铜鼓起源于越南北方。中国学者则认为起源于云南。1980年,我和黄德荣先生最早在《昆明师院学报》上发表论文,提出古代铜鼓起源于滇中至滇西地带。当时可供研究万家坝型铜鼓仅有16面,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在云南楚雄万家坝科学发掘出土的5面万家坝型铜鼓,用碳十四测定年代为春秋时期,共生器物群的研究与测定年代吻合。确认为世界最早的铜鼓。1990年,我们在《考古》杂志上著文,再次重申这一观点,那时的研究资料已有29面万家坝型铜鼓。2007年我们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近四万字的长篇论文《再论万家坝型铜鼓》,当时全世界已发现62面万家坝型铜鼓。我国学者用同位素方法确认,滇中至滇西是万家坝型铜鼓矿料产源地,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用实验室的数据支持世界铜鼓起源地在滇中至滇西地带的观点。
再造古滇国青铜文化辉煌
—江川:将延续了四个朝代的奇迹推向未来
《古滇神韵》音乐会
祭祀贮贝器
开栏的话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走进古滇国青铜文化征文”今天正式与读者见面了。
征文启事刊发后,引起社会和读者的关注,我们收到不少读者、作者和专家的稿件和来信。今天,刊发本报记者深入古滇国青铜文化发源地之一江川采访的报道和对铜鼓研究专家李昆声的专访,以后将陆续择优刊发来稿和记者采写的稿件。
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光辉灿烂,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云南古代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云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晋宁石寨山的滇王印、楚雄万家坝和铜鼓之乡文山的铜鼓、剑川海门口青铜时代墓地??遍布云南各地的青铜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折射出云南古代青铜文化的辉煌,透出古代云南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信息。挖掘、发现、研究、弘扬古滇国青铜文化,对于促进我省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具有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在考察江川时,提出开发古滇国青铜文化、打造青铜文化产业, 并要求把古滇文化、青铜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资产为纽带,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开发古滇国青铜文化。这为我省开发、保护古滇国青铜文化提供了发展思路。本次征文活动,是宣传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一次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之旅,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对古滇国青铜文化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为打造古滇国青铜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夏秋之交,我们与江川亲密接触,站在这古滇王国文明的源头,耳濡目染的是一部青铜镂刻浇铸的古滇王国的《史记》,是厚重而充满铿锵质感的又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千多年前,抚仙湖畔的古滇王国,奇迹般地崛起,五百年后谜一般地消失,留下了无尽的猜想和悬念。但数千件用青铜器皿那形象可感的、掷地有声的“特殊语言”,又为我们留下了解读这个神秘王国的历史巨著。李家山的青铜文明之光,至今依然烛照着当代人,在回望和洞明古滇国这个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古王国时,从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为书写江川今天的灿烂辉煌,去揭开那深埋了两千年的伏笔,传承这片沃土上曾经的斑斓璀璨,将延续了四个朝代的古滇国奇迹彪炳向未来。 历史文化丰赡遗产富可敌国
流连于江川县青铜博物馆,三千多件(套)生动精美的青铜器物,是该县富可敌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给予了我们和世界的不仅是震撼,还有渺无涯际的想象。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堪称无与伦比的国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重要标志。上海博物馆馆长说,李家山现出土的青铜文物只需三分之一就可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青铜器博物馆。诚哉,斯言!
这些可与古罗马雕塑媲美的艺术瑰宝,诠释着古滇国卓尔不凡的史前文明。从那些青铜浇铸的“象形文字”,让人浮想联翩的是古滇国水草肥美、国泰民安的迷人景象。这个由西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奴隶制王国,奇迹般兴起,繁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被正式纳入大汉帝国版图,其国王被册封为诸侯王滇王,并赐予“滇王之印”。滇国鼎盛之时,雄踞滇中腹地,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