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孤独的牧羊人演唱版(DOC)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单 位: 姓 名: 编 号:
1
孤独的牧羊人
授课教师编号: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曲,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学情分析:
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往往被忽视,但学生如果缺少大量的音乐欣赏积累,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本节课“影视音乐”作为知识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设计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上,因此,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影视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音乐剧、约德尔唱法等”?并帮助学生积累经典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
老师教的策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
2
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热情。在学习歌曲时,以教师语言启发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听赏、歌唱比较分析歌曲旋律,使学生能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并通过演唱歌曲,再从歌词中感受旋律,以表达歌曲的情绪。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欣赏电影片断和听老师演唱前,都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和问题,让他们明确欣赏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学生学的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学法很重要,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看、听、唱、说、合作等方式,(主要是让学生看电影片段、听歌曲旋律、唱谱子、回答问题、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探究、合作,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层层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的实施:本课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播放视频、哼唱主题旋律、律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并能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到音乐中体会音乐。
教学方式:本课教学环节进行如下设计:介绍电影剧情——听《Do-Re-Mi》——听《孤独的牧羊人》—学唱歌曲——表现歌曲——接龙游戏。
教学手段: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断为导入,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拓展学生思维。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目标:
3
知识目标:影视音乐的分类:影视歌曲(片头曲、片尾曲、插曲)影视乐曲、音乐剧、约德尔唱法的概念。
能力目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悟;能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影视音乐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音乐能成功的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感受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 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师生问好 → 师生相互问好,组织教学。
↓
二、新课导入 →老师播放动画片《 西游记 》中的片段。
↓
三、聆听歌曲 → 1、初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老师讲解作品出处。 3、观看木偶剧视频:
4、复听歌曲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5、学生参与体验“约德尔”唱法。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