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放问卷 (拟采用国内外发展比较成熟的量表进行测量) 问卷回收 (筛选有效问卷) 信度效度检验 (?检验以及T检验) 结构方程建模 协方差矩阵或者相关系数矩阵 协方差矩阵或者相关系数矩阵 修正模型 拟合指数 (卡方、NNFI、NFI、CFI等)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五、预期结果
通过前面假设的假设以及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预期具有以下结论: H1:消费者感知交易便利性对消费者手机支付有用性产生积极影响。 H2:消费者感知交易快捷性对消费者手机支付有用性产生积极影响。 H3:消费者安全问题对消费者手机支付感知风险产生积极影响。 H4:消费者隐私问题对消费者手机支付感知风险产生积极影响。 H5:消费者感知易用性对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H6:消费者感知有用性对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H7:消费者风险感知对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产生消极影响。
H8:消费者兼容性(消费者信仰、消费者价值观、消费者需求)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以上8条假设都通过检验,在统计上是显著。通过对结论的分析可以得出消费者采用手机支付的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提供参考价值。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对手机支付产品,服务流程,服务标准等进行改进,以吸引更
多的消费者采用手机支付。
六、论文结构
手机支付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问题提出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4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手机支付的相关概述 2.1.1手机支付的定义 2.1.2 手机支付的分类 2.1.3 手机支付的运营方式
2.1.4 手机支付与手机远程支付对比分析 2.2 技术接受行为理论 2.2.2 理性行为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2.4 技术接受模型 2.3 创新扩散理论 2.4 认知风险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2.1手机支付的关键影响因素 2.1.1 研究对象
2.1.2 变量确定及其概念解释 2.2 手机支付的模型构建 2.2.1 研究假设
2.2.2 模型构建 2.3 问卷设计和发放 2.3.1 样本选取依据 2.3.2 问卷设计 2.3.3 问卷预调查 2.3.4 问卷发放和回收 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指标信度和效度检验 4.3 假设检验 4.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发展手机支付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七、参考文献
[1] 陈华平,唐军. 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 [J]. 管理科学,2006 [2] Tomi Dahlberge et al.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A literature review [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8,7(2)
[3] 易观公司.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2009[R],北京,易观国际,2009. [4] 施华康. 消费者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D]. 浙江:浙江大学,2007 [5] 谢 滨等. 手机银行用户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南开管理评论,2009 [6] 曹媛媛,李琪. 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使用行为模型及实证研究 [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2)
[7] 刘超等. 创新扩散模型的研究综述 [J]. 科学管理研究,2007(5):125-127. [8] Zmijewska et al. Towards understanding of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ystems [Online]. Available:http://www.iadis.net/dl/final_uploads/200404L033.pdf. [9] 李霆等. 影响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关键因素分析 [J]. 预测,2005 [10] Tomi Dahlberg & Anssi ??rni. 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Consumer
Payment Habits - Do Mobile Payments Attract Consumers? [C]. in Presentation at Helsinki Mobility Roundtable, Helsinki,Finland,June 1 - 2,2006.
[11] Mallat N. Exploring consumer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s - a
qualitative study [C]. in Presentation at Helsinki Mobility Roundtable,Helsinki,Finland,June 1 - 2,2006.
[12] 胡秋灵,孙权. 运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型对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解析
[J]. 统计与决策,2008,(6)
[13] Schierz P. G. et al. Understanding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s:An empirical analysis [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0,(9).
[14] Kim C. et al.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ayment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
[15] 孙玉娥.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手机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16] 徐平平等.移动支付影响因素分析——国内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策略对比与
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
[17] 郭倩瑜.用户接受和使用移动支付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
2009. [18] 曹媛媛,李琪.中国文化下的中国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愿与行为分析[J].
社会科学家,2008.
[19] Key Pousttchi et al. What influences consumers’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ayments? [J].
[20] A model of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J].Mobile
Communications,Vol.6,NO.1,2008.
[21] Key Pousttchi. Conditions for acceptance and usage of mobile payment
procedures.2007. [22] 鲁耀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5.
[23] 刘丹,房宪鹏.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 [24] 许猛.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综述[J].信息通信技术.2009. [25] 崔瑞琳.移动支付业务综述[J].现代通信.2006. [26] 赵琴.移动支付及其经济学分析[J].大众商务.2009
[27] 陈志刚.移动支付业务的约束因素及其双边市场选择[J].移动通信.2009. [28] 刘磊.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协作模式[D].北京邮电大学.2008. [29] 李宏涛.手机支付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 [30] 韩刚.移动支付产业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31] 刘磊.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协作模式[D].北京邮电大学.200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