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经讲义
暑邪 湿邪 风邪
11、五味太过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病症的病机?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汗出烦躁呼吸急促 腿部沉重不爽如有物缠裹,四肢拘急或迟缓无力 水肿 酸能养肝,所以味过于酸,肝气盛。肝木乘脾土,而使脾气衰竭。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因为咸入肾,咸味用得太过伤肾,肾主骨,肾气伤,骨失所养。肾伤不能化气行水,肾 水反侮脾土,脾主肌肉,从而出现短肌。 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苦属火,肾属水,心火反侮肾水。肾伤,肾色外现,出现色黑。 味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甘入脾,过食甘味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则脾病伤胃。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气壅滞,出现胃气厚重。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辛入肺,辛味过胜,则伤肺,肺伤则津液不布,筋失所养而败坏迟缓;辛性走散,神气耗伤,故殃及精神。 12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 ,上逆而欬,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百病始生 1、名词解释:
虚邪、洒淅喜惊、募原、缓筋、膂筋、溏出糜、贲响、 足悗、 ※虚邪:自然界存在的致病因素。 洒淅喜惊:指恶寒怕冷,惊恐不安。
溏出糜:指大便糜烂腐败,恶臭难闻,泛指热性泻痢。 ※募原:又称为膜原,指胃肠之间的脂膜。 ※膂筋:膂,脊背;即附于脊背之筋膜。 ※缓筋:指腹壁内的筋膜,相当于前腹膜。 2、疾病发生的病因是什么?为什么所伤部位不同? 百病之因: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不同致病因素侵犯人体部位不同。
风雨伤于上;清湿伤于下;情志不和伤于五脏。 ※3、试述天人虚实与发病的关系。
第一种情况:天虚人虚:既有发病的外部条件,又有发病的内在依据,故病。 第二种情况:天实人实:既没有发病的外部条件,又没有发病的内在依据,不病。 第三种情况:天虚人实:有发病的外部条件,但没有发病的内在依据 1、理论上:不得病。
2、临床上: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即致病因素过于强烈,也可使人得病。 第四种情况:天实人虚
1、虽然存在发病的内在依据,但没有发病的外部的条件,所以不病; 2、人体正气虚,不能适应外界正常的气候变化而得病。 ※4、外邪伤人传变的一般规律?
皮毛 络脉 经脉 输脉 伏冲之脉 肠胃。 5、腹部积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及分型? 病因:寒邪(积的总病因);
病机:寒邪侵犯人体,则气机逆乱,气血郁滞,日久成积。 积块形成的分类:寒凝津聚型、津血凝聚型、气滞血瘀型。 ※6.背诵: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
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日: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热论
※ 1、名词解释:
伤寒、两感于寒、热遗、热复、腰脊强、舌本、风府
※热复:温热病,热退后,由于饮食护理不当,或其它诱因引起第二次发热。 ※热遗:温热病好转期,由于饮食护理不当,或其它诱因造成热邪缠绵不除。
※伤寒:广义:指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的外感热病。狭义:指冬日感受寒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 ※腰脊强:强,不柔和;指腰脊有硬木不柔和的感觉。 ※舌本:舌根。
※“两感于寒”:指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同时感受寒邪。如阳明,太阴同病。 ※风府:督脉经穴,在项后正中线入发际一寸处。 ※ 2、何谓伤寒?伤寒发热的机理?
伤寒发热机理:寒邪使腠理、玄府闭塞,肌肤间卫阳之气不得泄越,郁而发热。
3、解释六经伤寒病证的病机。
第一、运用经文中提供的经络的走行连属。 第二、疼痛与经脉、寒邪相联系。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可以使经脉拘急收缩,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第三、对于口干、舌干等症状的解释: 1、寒阻遏经脉,使津液不能运行; 2、热伤津液。
4、六经伤寒治疗及应用。(六经伤寒在好转期如何护理?)
对于质硬、高热、辛辣的饮食,应该禁止或慎用。应少量服质软、易消化、甘凉、清淡的食物;而且食量宁少勿多。
5、热遗、热复病因病机?如何防止其发生? 病机:饮食之热和邪热互结造成。 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 6、为什么说两感于寒不免于死?
⑴、病情复杂。表里经同时感受寒邪,即表、里经的证候同时存在。 ⑵、病势重,在疾病的早期,即第三日开始出现谵言,不知人的危重证候。 ⑶、不食饮,得不到正气的补充。 评热病论 ※1、名词解释:
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风水、 瞑视。 ※风水:由于肾风误刺引起全身性水肿。
风厥:先少阴之气虚于内,然后太阳经感受风邪,传入少阴,引动少阴经气厥逆而致发热、汗出而烦闷的病证。
※劳风:病名,活动汗出后,感受风邪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 ※冥视:视物不清。
阴阳交:阴:指阴精;阳:指阳热邪气。交:交争。病名,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邪正交结不解,阳热炽盛,阴精劫夺,正气不能制伏阳热邪气,以致正气衰败,邪盛正衰,预后极差的危急证侯。
※肾风:病名,风热伤肾,肾虚不能主水,水邪泛滥于上,而出现面目浮肿,妨害言语的一种病证。 ※2、阴阳交的病证及预后
病症:汗出辄复热基础上,有脉躁疾,狂言,不能食。
预后:汗出脉静身凉,此邪随汗出,正盛邪退,为向愈之征。汗出身复热,脉躁疾,此邪热猖獗,津液耗竭,正衰邪胜,预后不良。
3、风与风厥的病因、病位、病症及治疗的异同? 病因
风 风邪
风厥 风邪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