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关系史(2)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是指以普鲁士、
奥地利为首的两大集团因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战争, 实质是欧
洲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 1740
年,玛丽娅
特蕾西亚继承奥地利王位,普鲁士、法国 等都找借口反对 “
国本诏书 ”
中规定的长女继承权。 1740
年 12
月,普鲁士出兵占领奥地
利的西里西亚,奥地利还击,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在奥地利一方作战的有英国、 荷兰和俄国,在普鲁士一方的有法国、西班牙等国。英法在欧洲本土、北美、印度和海 上也展开斗争。 1748
年,交战各国停战并签订了 《亚琛和约》
,规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 获得承认,
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
法国将马拉德斯和敦刻尔克工事让与英国。
战争之后,普鲁士也加入了欧洲强国之列。同时,普奥、英法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
15.1756
年外交革命 16.
武装中立同盟
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 俄国联合丹麦、
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 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 1778 年 2
月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法国又同西 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 3
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 中立国船只。 1780 年 2
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 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 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 弹药、 造船器材等 外,
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货物。 后来,
欧洲列强除英国外都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
英国孤立之势形成,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17.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1861-1865)
美国联邦政府反对南部种植园主武装叛乱的战争。 根本原因是资
本主义和黑人奴隶两种制度的尖锐矛盾。 实质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冲突。 北方为发展资本主义 需要大批自由劳动力, 充足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迫切要求废除黑奴制, 这就和南方黑人奴
隶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1861
年,南部各州宣布独立,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1862 年,林
肯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大大提高了黑人的积极性,政府军转败为胜。
1865
年,
攻占里士满, 内战结束。
南北战争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继续, 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扫清了障碍。从此,美国一方面仍把注意力放在西半球一方面把触角伸到了亚太。 18.
根特和约(参考协定 202 考研) 19. 维也纳会议
指 1814
年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实质上是一次战胜 国瓜分欧洲疆域,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革命的反动会议。 1814 年 9
月,打败拿破
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在维也纳开会, 会议由俄英奥普四大国操纵, 以正统主义、 补
偿原则和均势原则的标准,重新建立了欧洲的国际秩序。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 ,其主 要内容是: ( 1 )
通过建立瑞士永久中立国、
建立尼德兰王国等对欧洲领土的处理, 建立起一
道防止法国称霸的堤坝; ( 2
)欧洲各国封建王朝纷纷复辟,旧统治秩序得以恢复; ( 3
)分割
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 4
)建立德意志邦联; ( 5
)规定了外交官员的级别以及禁贩黑奴等。
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一个在欧洲协调基础上的新的相对均势格局, 即维也纳体系。 这次会议及
体系都是反动的,
它无视历史的进步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竭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 会议 后 30
多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革命势力不断与之搏斗,并最终取 胜。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20.
正统主义原则
法国外长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位争取法国利益提出的外交原则, 即肯定法国革命前欧洲的 封建君主的正统地位, 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 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 符合欧洲封建君主的利 益,
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为保全法国,
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 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 21.
《最后议定书》
维也纳会议通过的决议, 主要内容为:
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 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 奥地利
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维持分裂状态;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