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成药:是中药复方或单方使用的成品药剂,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①《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简称《本经》,分上、中、下三品。 ②《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首创“诸病通用药”;考订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 ③《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由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撰写,其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世界上公开颁布最早的药典。 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 ⑤《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在公元1578年完成,20多万字。该书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广泛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科知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成为不朽的科学巨著,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 ⑥《本草纲目拾遗》:新增药物716种,清代赵学敏所著,他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了本草学,出色地完成了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他是继李时珍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制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⑥增强药物功效,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常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制粉)
炮制的方法 火制:炒、炙、烫、煅、煨
水火共制 :煮法、蒸法、炖法、潬法 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物的偏性: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药物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平性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 1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治体虚多汗、脾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症。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多用治热证、火证、咳喘、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症。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药性和药味的联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不同,作用有别;一药兼有数味。
升降沉浮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
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①与四气五味有关: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②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③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 药物升降沉浮的临床意义(性能):①可以调节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②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归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①掌握归经便于临床辨证用药,即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部位,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②掌握归经理论还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③运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要依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 毒性:【古代】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①剂量过大 ②误服伪品 ③炮制不当 ④制剂服法不当 ⑤配伍不当 ⑥药不对症、个体差异等
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的意义:增进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配伍的内容: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功效 3.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5.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6.相恶——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7.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相须、相使增加疗效;相恶减低疗效;相反增加毒性;相畏、相杀减低毒性)
中药的用药禁忌: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的饮食禁忌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
- 2 -
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中药剂量:指(单味药)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解表药:(发表药)以散发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
解表类药性能: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经、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解表药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使用注意:用量不宜过大以免损及津液;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失血等应慎用;因时因地而异;入汤不宜久煎
- 3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