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最新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8 13:28:15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马爱平

(汉语言文学院,2008级,学号2008110027, sh560915-1@163.com)

摘要: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基本研究模式。长期以来,量化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由于量化研究本身存在着不足并且在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牢固的研究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开始崛起,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其应用层面也日益广泛起来。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它。

关键词: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 特点 后现代主义

自九月十八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质的)开课以来,4个月的学习让我对质性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工科出身的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刘老师讲课有些东西让自己内心某些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起来,有些给了我发人深思的启示,还有些知识远远超出我理解的范围但却能指引我树立目标并向着它前进。本文的出发点是顺着刘老师的讲课和沙龙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并查阅一些期刊文章将自己一些及其浅薄的认识笼统地梳理一下,总结一下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理解。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英文写法是qualitative research。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有人将其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等。[1]对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有学者作出以下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质性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许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他们都不同于量化研究,因而可以大致归为一类。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常常使用此种方法。

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特点

与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质的研究是建立在另类范式的基础之上的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质的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于自然主义、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它继承了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注重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探究,它吸纳了解释学对主体间性的重视,它也发扬了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尊重的态度。

(一)质性研究的特点

1.保持研究情境的自然状态。质的研究认为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其环境而被理解。理解涉及到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部分的理解必须依赖于对整体的把握,而对整体的把握又必然依赖于对部分的理解,这便形成了一个阐释的循环。

2.重视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悟。研究者通过移情作用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在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时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研究前设或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被研究者达到解释性理解的机制和过程。研究者既要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知觉规则,还要了解自己是如何获得对对方意义的解释的,自己与对方的互动对理解对方的行为有什么作用,自己对对方行为进行的解释是否确切等。

3.重视研究关系的影响。质的研究非常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对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正是由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者才可能对对方的思想和言行进行探究,因此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反省。

4.注重伦理道德。由于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实际,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研究者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因此质的研究对伦理道德问题非常关注。研究者开始研究之前要先征求被研究者的意见,他们同意参加研究之后再开始研究工作,对他们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并且研究者要尊重被研究者,公正地对待研究结果,恰当地处理敏感性材料以免给被研究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此外研究者还要与被研究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地回报对方所给予的帮助。

5.使用归纳法。在开始研究之前质的研究并没有研究前假设,他们并不搜寻证明

或反证自己所持假设的资料或事实,而是把已经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分析组合到一起以后形成抽象概括。所以从研究的基本思路看质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归纳的方法,这种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也是采用归纳法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和不断比较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我们称这种自下而上形成理论的方式为有根据的理论。

6.不追求所谓普遍适用的客观规律。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即使某些经验具有普遍性,也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具体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所谓超越时空的客观真理的真实性在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怀疑的。质的研究通常描述的是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重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选择性及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价值倾向性。

7.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到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之中,围绕被研究对象来展开研究,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不是被研究的客体,而是主动参与研究过程,通过自身与研究者的价值态度的冲突与协调,在二者的平等互动中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揭示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

8.质的研究透露出人文关怀,显示出对生命的尊重。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在被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情境里,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聆听他们的心声,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显示出对参与其中的人的尊重。

(二)量化研究的特点

量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量化研究以逻辑的实验经验论(empricism)或实证论(positivism)为基础,通过逻辑原理和推理获得科学知识。量化研究讲究严密、客观和控制;认为事实是绝对的,只有一个由仔细的测量决定的事实;认为所有个人行为都是客观的,有目的,可测量的;必须用正确的测量工具去测量行为。个人的价值观、感受或观点不能影响测量。

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研究对象的可统计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数学方法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对象必须先转化为可以运算的数据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第二,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数学建模法,要求在统计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主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运作把现实事物的变化反映出来;第三,研究结果的客

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量化研究存在有明显的不足:

1.量化研究所能达到的解释程度的问题。在量化研究确立了其主流研究模式的地位后,为了体现研究的客观性和说服力,社会科学的研究报告里往往需要大样本的数据,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与人有关的,人的行为、思维等是理性与非理性、有序与无序的统一体,而且是不断变化的,有很多的问题无法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解释。例如,在许多的问卷调查当中有下列选项:不满意,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对于同一个选项不同的人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城市富裕的中产阶层和农村贫苦的农民对于满意是不是意味着同样的状况?显然是这种形式的问卷结果不能说明实际的问题。

2.在实际研究中,真正意义上的随机的大样本并不容易获得。还有一些研究问题的主体本身就是少数、边缘群体,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更无法获得足够的样本了。因此,通过大样本的数据分析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问题就值得商榷了。

3.量化研究的适合度的问题。在研究对象上,实证主义强调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历到的事实,其他的一切都属于形而上的抽象知识,不属于科学的范畴,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确实要涉及到一些难以量化,甚至是无法观察和经历的事物。另外,实证主义必然要求自上而下的归纳式研究,但这种化整为零的研究方式,在某些时候将会“损害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性、意义性与动态性”[3]。有鉴于此, 20世纪50年代以来,波普、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纷纷提出与实证主义不同的思想观点,强调科学研究应当多元化,量化研究并非社会科学研究的唯一范式。

4.一味强调“客观性”、“普遍性”和“代表性”所隐含的问题。定量研究在社会学恢复后以“现代的”、“科学的”身份跃居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在这样的学术情境下,研究报告往往以有数据、样本大、用电脑处理资料来建立起其学术权威。以“客观性”、“普遍性”和“代表性”自称的定量研究成了对所有研究成果生杀、褒贬的惟一标准。其实,所谓的“客观性”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真实并不存在,那么以“不客观”之实假“客观”之名的目的和结果为何?建立“普遍性”的目的为何?在多大程度上“普遍性”成了主流势力坚持和巩固其既得权势,并排斥、压抑少数、弱势和边缘群体的手段?更何况,定量研究实证主义的前提是以“客观性”和“普遍性”建立其“科学性”,这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为标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马爱平 (汉语言文学院,2008级,学号2008110027, sh560915-1@163.com) 摘要: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基本研究模式。长期以来,量化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由于量化研究本身存在着不足并且在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牢固的研究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开始崛起,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其应用层面也日益广泛起来。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它。 关键词: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 特点 后现代主义 自九月十八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质的)开课以来,4个月的学习让我对质性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工科出身的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