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生物下册 7.2.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授课典案(新版)新人教版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课标要求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1.《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2)认同优生优育。能够说出我国《婚姻法》中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的法律规定;并认同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的有效方法。第七单元讲的是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 课标解读 2.从新版教材是如何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角度来看。这一节的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难点之一。学生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很陌生,所以,本课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典型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合作学习,鼓励大胆猜测,在教师的帮助或引导下,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教材安排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目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基因传递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近亲结婚两个隐性致病基因结合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大提高,从而认同“禁止近亲结婚”和婚前、孕前体检。 1.举例说明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之分。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4.描述孟德尔及其豌豆杂交实验。 1.尝试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进行分析、思考、推理,逐能力目标 步得出结论。 2.运用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2.概述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的基本遗传规律。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1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形成在生活中自觉运用生物学知识的意识。 2.认同优生优育的观点。 2
(续表)
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重点 2.举例说出相对性状和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和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孟德尔生平介绍的资料,常见人类隐性遗传病的资料,教学准备 色盲检测图等)。 学生准备:硬币。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生物的性状和生物的相对性状已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并了解基因控制性状。同时学生了解很多生物遗传的现象,对“性状究竟是怎样遗传的?”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已经具备了达到本节教学目的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很陌生,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一方面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教学策略 境,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做好知识铺垫,不断进行引导,逐步得出结论。并通过概率的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逐步理解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解释的合理性、科学性。通过对孟德尔及孟德尔实验的介绍,分析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用事实和科学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认同婚前体检。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图片展示]展示两幅图片。图一:父亲双眼皮,母亲单眼皮,孩子双眼皮;图二:父亲双新课导入 眼皮,母亲双眼皮,孩子却单眼皮。提出问题: 行思考、讨论并做 1.第一幅所示的现象是怎么回事?是母亲出推测。 豆杂交实验。 学生活动 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设计意图 引出孟德尔的豌 3
没有把自己的基因传给孩子吗? 2.第二幅中的孩子是这对夫妇亲生的吗? 学生先推测,然后教师再引导:这样的问题不能靠推测,科学家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引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孟德尔的简介: 150多年前,一位奥地利的修道士进行了大量的植物杂交实验,其中以豌豆杂交实验最新课教学 为成功。经过整整8年(1858-1865)的不懈努1.认识 力,他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认识到兴趣是学孟德尔 的论文,揭示出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后人把这位奥地利修道士称为“遗传学之父”。他就是孟德尔。
习的最好老师。 究精神。 学家的探Mendel的简介,生体会科 学生通过阅读 引导学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