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俏丽:俊俏美丽。 广厦:大厦。
综合利用:对资源进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 万古长青:永远像春天的树木一样欣欣向荣。
缺乏: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足。 高不可攀:高得无法攀登上去,形容没法达到。 四、理解课文,体会感情。
1.听录音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后,你知道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亲切、舒服”的感受。)
(2)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请在 课文中找出并标画上。
学生汇报。
(3)教师肯定学生说法并引导: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作者为 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呢?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种感受?
(作者有两种感受,第一种是作者原来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 的。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兴安岭是亲切、舒服的。)
(3)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他的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是 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自由汇报。
(4)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从他的朗读中你能听出什么感 情?
(5)谁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大兴安岭“岭”的特点。
(1)请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感觉? (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
(2)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岭”,使我们有这么清楚的感觉? (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进行了对比描写。)
(3)从哪儿你能体会出大兴安岭的“岭”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学生自由汇报。 (4)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在你们的头脑中一定形成了大兴安岭和秦 岭这两种景物的影象,请你们画一画这两种景物,看谁画得最形象。请一位同学 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边听边画。
(5)展示简笔画,大家根据课文来评一评。 (6)就本自然段,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温柔”:是指人的性情柔和、平顺。作者为什么要用“温柔”来表现
“岭”?这里的“温柔”又是指什么?)
(7)提的问题非常好,谁来帮他回答?
(这里的“温柔”是指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这里是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更能表现大兴安岭的亲切与舒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 之情。)
(8)如果你现在就是作者,请把你的所见所感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出喜
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也同作者一样感受到了大兴安岭 的亲切、舒服。本节课让我们在一同踏着作者的足迹,继续寻觅那无边林海的亲 切、舒服的感受吧! 二、分析体会,感受真情。
1.学习大兴安岭“林”和“花”两部分,感受美。 (1)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先自读“林”和“花”这两部分的课文,然后找找大兴安岭的“林” 和“花”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受?在你自学中,提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 题,待会儿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2)学生开始读书自学并做适当的标注。 (3)各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交流自学成果。 (4)小组进行汇报。 (5)教师总结。
同学们精彩的分析,使我也和你们一样与作者一同爱上了这美丽的林海,这
令人神往的大兴安岭。正如同学们所说,大兴安岭并不是只有它美丽的外表,它 更创造着财富。
2.学习第六、七自然段,体会情。
(1)当作者看到“岭、林、花”之后又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看到了什么?他
想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 桌椅”,他想到了“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财联系在一起”。)
(2)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自由汇报。
(3)读读这一自然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作者说“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这时 也感到亲切、舒服呢?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读出热爱与佩服的情感。
(6)请你自读第七自然段,并联习上下文进行自学。不会的问题学后可以提
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7)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看到了林场,作者的亲切之感为什么更加深厚了呢?
(因为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既“伐木取材”, 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服务;同时又“造林护苗”,为使林海万古长 青,造福子孙。)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