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含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22:50:49

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下提能

一、选择题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A.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选A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C.2T/20

B.m·220 D.m·23T

[解析]选D 某细菌(m个个体)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可知其1 h繁殖3代,T h繁殖3T代,T h后种群个体数是m×23T。

3.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

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

B.“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D.“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解析]选D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

1

高中生物必修三

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导致种内斗争必将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图分析可知( ) 年份 增长速率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解析]选D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下降,因此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第12年时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因此在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白头鹎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因此可判断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5.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2

高中生物必修三

A.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 B.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选B 2~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2~4年间1<λ<2,4~8年间0<λ<1,8年以后λ=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6.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种群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因为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解析]选B 若Nt+1/Nt=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若Nt+1/Nt<1,种群数量减少;若Nt+1/Nt>1,种群数量增加。由此可知甲种群在O~t3段,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乙种群在O~t1段,Nt+1/Nt>1且不变,说明乙种群数量呈“J”型

3

高中生物必修三

增长;乙种群在t3时种群数量最少,因为t2~t3段,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甲种群在t3后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7.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图中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解析]选D 由图可以看出, 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在三条曲线中,19.8 ℃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是恒定不变的,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

8.(2019·泰安模拟)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是出生率>死亡率 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4、1、3

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 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下提能 一、选择题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A.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选A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