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
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125% 100%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重点:
加深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交流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交流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纳税和利息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 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税率的意义以及求纳税额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个人所得税的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 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并练习。 四、拓展提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