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化春雨 润物细无声
德育化春雨 润物细无声
———谈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摘要:想探讨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真正做到“文道合一”,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关键词:导语 德育 知人论世 诗化语言
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说法,而“传道”又是教师的天职,加上语文新课程所选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无不凝聚着人类对灵魂与精神的求索,闪烁着理想与道德的光辉,这就使得语文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语文课又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语文的含蓄隽永、幽雅舒缓决定了在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不是直露的、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
下面就我自身在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在导语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生动、优美的导语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新课的兴趣,更可创设情境,激发联想,产生情感共鸣,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余秋雨的《道士塔》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在100年前,就引来贪婪而夺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用了短短10年,就成了中国人永远的伤痛!有人说北宋词人柳永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引来了金主的金戈铁马,《马可波罗行记》更把中国说成是遍地黄金的天堂,怎能不招来豺狼般的西方列强?重审历史,我们不由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背负着屈辱与伤痛?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经历了欺骗与掠夺?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泪光中找寻文明的碎片?今天,让我们与余秋雨一起走进历史,在惋惜与愤懑、谴责与伤痛的复杂情感中去寻找敦煌文化遗失的原因??
这段导语我借助了三个条件:一是诗化的语言,二是有关侵略的知识,三是爱国情感的激发。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缩短了与历史的距离,产生了文化被侵的愤怒。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就会迫不及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中,激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二、在作者介绍中渗透德育
“知人论世”这个词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三点:一是“知人”,要像了
解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的经历、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了解作者的癖好和轶事,走进作者心灵。二是“论世”,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成长成就都离不开环境,尤其是社会这个大环境,了解了作者所处的环境,才能明了他为什么喜,为什么悲,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想要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等。三是“读文”,“知人”了,“论世”了,再来拜读作品,自然就“未饮醉三分”了!正因为这样,作者介绍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一些文化名人,他们的经历就是教育学生的活教材。
例如在学习《史记》中的作品时,我介绍司马迁就侧重于对司马迁意志坚强的渗透:为了完成父亲修史的遗愿,司马迁甘受宫刑,含屈受辱。漫漫长夜里,他想过自杀;黎明到来后,他重鼓勇气!为了完成史书,他十八年如一日,搜集素材、考证史料、查访古迹??十八年啊,足可以让沧海变成桑田,足可以让柔肠变成铁石!如果不是坚强的意志支撑着他,他又怎么能写成“史家之绝唱”呢?
在学习《琵琶行》时,对白居易的介绍,我侧重于他入长安受打击回家后的发愤苦读,他“夜课赋,昼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也,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白居易正是凭借废寝忘食、勤学苦练的精神,才于二十七岁顺利通过乡试,考中进士,应对“拔萃科”,走上仕途。
这些作者的介绍,无形中就让学生受到启发,明白了勤奋与意志从来都是成功者的法宝,从而激励自己向古人学习,发奋苦学。
三、在课文内容中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极富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好文章,这些文章也极易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学习课文时,适时地自然地渗透德育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容易。
例如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在面对地坛时对人的“生与死”的思考就很容易让人受到启发,这时就应该告诉学生,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就如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一样自然,可大自然从来不会因为受到灾害就停止运行。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打击,我们都不必急于求死,坚强的人都是敢于和生活的苦难拼搏的勇者。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说出自己对生与死的认识与看法。最后,我用一首小诗结束讨论:
时间 / 是一面镜子 / 永恒地反射你的心灵
生活 / 是一位导演 / 时而轻松 / 时而粗暴地教你耐心 在时间面前 / 毅力是你飞翔的翅膀 在生活面前 / 信念是你坚强的脊梁 不被击垮的人 / 镜子里反射着 一条灿烂的河 一首动人的歌
潜移默化中,让好多学生在自己颓丧的学习困境中看到希望,萌发自信,重整旗鼓。
四、在课后拓展中渗透德育
现在,我们都很熟悉一个词“大语文”,这就说明语文学习不分时间地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我们都可能接受语言的、思维的或情感的教育。因此,课后拓展在语文学习中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例如在学习完《兰亭集序》后,我给学生找了一篇古文,讲的是王羲之苦练书法的轶事。王羲之每次练完字后,都要在院子里的水池边洗砚洗笔,久而久之,这个水池里的水竟然被染成墨色,人们就叫它“墨池”。我让学生畅谈自己读了这篇古文的感想,然后让学生仿照我给的句式和内容再写几句。我在黑板上写下:
勤奋是祖逖誓死收复中原的闻鸡起舞, 勤奋是司马迁为完父命十八年的笔耕不辍, 勤奋是王羲之苦练书法染黑的一汪池水, ……
这么一激发,学生思如泉涌,写出了许多勤学苦读的事例,有苏秦、白居易、陈景润、马克思、居里夫人??无形中,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天才出于勤奋!
五、在作业训练中渗透德育
作业是常规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既可检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开拓视野,训练思维,积累解题方法和技巧,还可以成为德育的主阵地。
例如在学了《虞美人》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李煜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交上来的作业虽说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主要的观点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李煜缺乏责任心。作为一国之君,无论他对文学、音乐有多么喜欢,都
不能忘掉自己担负的责任,那就是让自己的百姓安居乐业,可是他没有做到。
二是李煜没有远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那个五代十国纷乱的非王即寇的年代,他没有拓展疆域的野心,甚至守护不住父亲打下的江山,只会吟风弄月,只会沉迷女色。他十足是一个没有远见、目光短浅的小人物。
三是李煜性格懦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些良言警训到了李煜那里都变成了苟延残喘,他忘了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古训,以帝王之尊向赵匡赢称臣,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弯下了男儿的膝盖,他缺少的是中国人尊崇的“骨气”!
当我把作业讲评完后,所有同学都认为做人就应该有责任心、有远见、有骨气,对李煜是“只羡词曲不羡人”。这次作业不仅全面评价了李煜,也学会了分析人物的方法,更让学生丰富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这里边就有德育的功劳。
六、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功底,它包括了学生对字词的准确运用,对文句的驾驭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外知识的汲取情况和他们的思想动态、情感取向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加上作文的目的就是“我手写我心”,因此,布置作文可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适时地引导他们去怎样做人。
例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给妈妈洗脚》。这篇作文乍看好象无话可说,但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大有文章。现在的学生大多养尊处优,好吃懒做,自私有余而付出不足,他们认为父母疼爱关心子女是天经地义,子女坐享其成是心安理得。我告诉他们这篇作文要写好就要亲自给妈妈洗脚,只有和妈妈经常交流,才能感受到母爱,学会感恩。为了启发思维,我以诗歌的方式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是谁,用慈爱的目光鼓励我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是谁,用欣喜的眼神肯定我们笨拙的第一句话 是谁,用殷切的语言询问我们的每一次进步 是谁,用一日三餐填饱我们的饥肠辘辘
是谁,用发红的双眼看着我们把药吞下,自己却一夜未眠 是谁,用双手高高撑起雨伞,给了我们一片晴天 是谁,用宽大的胸怀谅解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无知冒犯
……
这个人呵,就是妈妈,一个普通而又柔弱的女人,一个平凡却又刚强的女人! 这么一启发,所有的同学都觉得要写的事挺多,一个同学说:“您这么一说,我觉得妈妈真得为我付出了很多,给妈妈洗脚真是微不足道,以后还应该给妈妈做更多的事情。”这次作文佳作很多,许多同学的作文把妈妈的事情写得催人泪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从语文教材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不屈的意志、奋斗的豪情和乐观的心态等美好品质,让学生在诗词的吟咏、美文的鉴赏和事理的辩诘中慢慢成长、成熟,这也正是语文德育渗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本质。
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千教万教,教做真人。这是我们的宗旨和使命,你开始做了吗?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新教材。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 高小梅
邮编:719300
手机:1303899696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